粮食产量“十一连增”背后—— 德阳紧握“粮袋子”不放松
粮食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继续关注“三农”工作的同时,再次把粮食安全摆在了首要位置。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德阳在粮食播面比1983年建市时减少30余万亩的情况下,依靠粮食单产突破性提高,粮食总产达到188.37万吨,比上年增加0.37万吨,顺利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
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业部门科技兴粮、农民务农种粮,德阳创优举措大力推动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实效,近日也得到了省级肯定和表扬。粮食连年增产背后的“德阳经验”不仅彰显了德阳市保障粮食安全的担当和实力,更为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突出规划引领 优化激励政策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中央一直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德阳在编制《德阳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德阳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中,都明确了粮食产业发展和粮食产业基地建设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其中,德阳市农业生产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域:中部平坝粮经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区、东南丘陵粮油多经及旱地综合发展区、西北山地多经生态发展区,针对粮食生产重点地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连年把粮食播面和粮食产量指标纳入对各县(市、区)目标考核内容。
同时,全市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努力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2013年,德阳市在广汉率先开展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调整完善试点,“谁种粮谁受益”、“有种有补,无种无补”、“多种多补,少种少补”原则的严格执行有效纠正了原来粮食直补事实上按农民承包地面积进行补助的不规范做法。在广汉试点基础上,去年旌阳区和什邡市又被列为全省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调整完善试点县。2014年全市共落实粮食直补3544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3073万元;落实六个作物良种补贴46.48万亩,补贴资金5523.87万元;落实种粮大户补贴507户,补贴资金613.65万元。
整合项目资金 完善基础设施
作为农业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近年来,德阳市按照资金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通过“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多方筹措社会资金。紧紧抓住国家逐年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全市已争取到的部、省农业基本建设、专项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约5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57.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9000万公斤,每年新增农业收入约2亿元。
通过筑牢基础,提升产能,截至目前,德阳市已基本实现粮油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建成路相通、渠相连、田成方、配套设施齐全、农机作业道路机械化的高标准农田210余万亩,建成了广汉连山、中江黄鹿、旌阳黄许等规模上万亩的3大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广汉连山成为了全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
坚持科技兴农 助推高产创建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和耕地资源有限,科技已经成为粮食生产中的关键力量。全市各地通过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使一批优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一批高产高效技术得到大面积落实。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德阳市农业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0.9%,位居全省第三。2014年全市共建设完成四川省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62个,实施整县推进高产创建2个(广汉市、绵竹市)、整乡推进高产创建2个(旌阳区黄许镇、绵竹市新市镇)。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带动下,德阳市油菜、水稻、玉米共6次打破全省单产新纪录;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95%以上,主要粮油综合优质品种率达到60%;粮食平均单产、小麦和油菜单产、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全省第一。
另外,通过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农机化示范推动项目,粮食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14年全市完成小麦、水稻机耕面积100.01万亩、170.41万亩,玉米耕整地面积50.02万亩,完成秸秆机械化捡拾面积13.6万亩,完成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37.6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1.11%,保持全省第一。
创新机制体制 力促规模经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日益迫切。
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德阳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小集中”,在什邡市和广汉市试点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至2014年全市有249个村民小组开展了土地“小集中”,涉及农户16136户,面积41108亩;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5个,入股土地面积20549亩;114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占乡镇总数的93%。共计实现土地流转面积46万亩,占农民承包地面积的18%,其中1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34万亩,为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积极探索“种粮大户+各种专业合作社+农业农头企业”三方合作机制,目前种粮规模50亩以上的大户共101户,其中500亩以上13户,1000亩以上4户,均与粮食种植、农机作业等专业合作社、农业农头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各专业合作社积极为种粮大户提供各种综合服务,通过集中采购种子、农药、肥料降低物化成本,通过机械化耕播收及病虫防治减少劳动力投入,通过使用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集成高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龙头企业与种粮大户签订产销协议,实施订单种植,增收效果明显。
本报记者 许江韵
新闻推荐
(记者唐茂通讯员陈修元)3月20日-22日,四川成绵乐高铁沿线城市诗人60余人齐聚广汉市,参加由该市文联、作协发起组织的成绵乐高铁沿线城市诗人采风联谊会,高铁客专公司派出专人到会,共同研讨、探索诗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