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六连增”后的冷思考

四川日报 2012-11-23 17:23 大字

核心提示》》》

◎去年,四川省粮食生产实现了“五连增”,并以734亿斤的总产创历史新高。今年,四川省在去年的历史高位上又迎来粮食生产“六连增”,尽管全年粮食总产只比去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左右,但在今年灾害频发的“底色”上,“六连增”的成绩已十分不易。

◎四川省是如何克服今年灾害频发的不利因素的?除了国家重农抓粮的利好政策环境外,四川省自身又有哪些探索和经验?下一步,四川省粮食增产的潜力又在哪里?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旨在为下一步四川省粮食的稳产高产探路。

□本报记者 许静探索一:

转思路 受灾地区“化险为夷”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趋势性的事实,四川农业的抗灾避灾能力正不断增强。”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

2012年1月15日,在成都金牛宾馆的一个小会议室里,四川省川南片区农业防旱减灾座谈会正在召开。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尽快解决川南3个市120万亩水稻等雨栽秧的困难。川南大旱,成为今年考验四川省农业生产的第一道关口。

从去年夏天开始,川南片区出现罕见的伏旱、秋旱、冬春三连旱。据测算,川南3市水稻面积和总产分别约占全省的19%和20%。当时预计,全省将有120万亩左右水稻面临等雨栽秧,预计被迫改旱面积达60万亩左右。

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川南3市成功“逆转”:共完成大春粮食面积1154.8万亩,比上年增加11.5万亩,预计3市大春粮食增加15.2万吨,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达到了42.8%。

实现“逆转”的何止是川南旱区?

今年5月下旬以来,四川省部分农区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造成大春作物长势不平衡,接着,多地又连续遭受大范围的暴雨洪涝,病虫害也来势凶猛,部分地区的稻瘟病一度呈现出偏重发生的态势……

然而,所有的受灾区域最终都“化险为夷”。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的思路,今年全省共落实晚秋粮食作物1711万亩,比上年实际增加194万亩,增12.8%,其中洪涝灾区改种补充晚秋作物47.2万亩;川南区域大抓再生稻,蓄留面积达到493万亩,总产预计超过7亿斤,实现了恢复性增产;病虫害疫区也打响了“虫口夺粮”保卫战,重大病虫害处置率高达95%以上,全年共挽回农作物损失567.73万吨。

“这些案例都印证了一个趋势性的事实,四川农业的抗灾避灾能力正不断增强。”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四川省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集中在丘陵地区,这些区域发展农业以往都面临“先天不足”的限制,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弱……然而,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建设,四川省农业的抗灾能力已明显提升。

郭晓鸣的观点有数字为证:2008以来,不包括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全省共争取中央和省各类农业投入564.02亿元,比上一个五年(2003-2007年)增加477.12亿元,增长5.5倍。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年争取中央和省各类农业投入均突破百亿元,2012年更是达到148.42亿元,是2007年的3.2倍,创下历史新高。

四川省农业抗灾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硬件投入上的 “强筋健骨”,抗灾减灾应急机制的日益完善,也成为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法宝”。

以川南抗旱为例,四川省在旱灾初显苗头之时就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抗旱减灾措施的紧急通知》,随后召开了川南地区农业防旱减灾现场会,并紧急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县(乡)一策,对重点村制定了一村一策;资金上,省财政紧急下拨了3100万元专项资金,县级财政也落实抗旱资金8215万元,用于提水灌溉……

“机制体制日益成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是四川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明年只要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冲刺‘七连增\’大有希望。”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表示。

探索二:

调结构 向规模科技要产量

“农民种粮越种越有信心,种得越多越有赚头。”广汉市连山镇乌木村4社的种粮大户黄明水说。

分析今年的粮食生产,一个数据值得关注:今年广汉市整县推进的杂交中稻高产创建项目的13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55.9公斤,在上年的基础上提高7.9公斤,比全市水稻预计亩产高72.9公斤,创造了全省10万亩以上整体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

10万亩整体推进——对于耕地面积分散,长期以来面临“人均两三分、户平一两亩、分成六七块”的四川省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

据统计,四川省人均耕地在全国位列第22位,用占全国4.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6%的人口。除了灾害频发,人均耕地不足、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不断增加也是摆在四川省农业面前的一道坎。

然而,这道 “坎”在广汉市连山镇乌木村4社的种粮大户黄明水看来,“是危也是机。”今年,他流转了1300多亩耕地,一年下来,抛去成本每亩地净赚200-300元,1300多亩赚了30多万元。“农民种粮越种越有信心,种得越多越有赚头。”谈起“种粮经”,黄明水如是说。

“这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郭晓鸣表示,长期以来小而散的小户经营带来了农业生产的粗放式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利用政策杠杆引导农民规模种植,对适度规模种植的种粮大户给予补贴,这些政策都有利地引导了土地的适度集中,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从全省补贴的种粮大户统计数据看,呈现出连年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省只有6900多户,去年增加到近9000户,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种植规模也不断增加。

除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种植,以农业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粮油高产创建也成为四川省粮食生产突破资源约束、实现稳定增产的基础支撑。

据统计,今年全省11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共建成531个万亩大春粮食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辐射带动全省高产示范面积达到1530万亩,比上年增加175.2万亩,增幅达12.9%。通过高产高效创建,有效地促进了大面积粮食集成增产技术的落实,带动全省大春粮食单产水平提高2公斤,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土地向种粮大户的适度集中、农业科技贡献率的不断提升,这无疑已成为下一步四川省稳粮增收的重要砝码。

新闻推荐

广汉“红袖标”化解邻里纠纷

本报讯(高龙记者俞阳)近日,广汉西外乡农村义务治安巡防队正式成立。30名队员戴上统一的红袖章,在西外派出所召开第一次碰头会。据西外派出所所长周成实介绍,自3月1日这支队伍成立以来,巡防队员在日常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