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利实现“大”灌溉
虎形山下的水库坐落在果林中。
2版
文/图 本报记者 孔季虹
春夏之交,气候多变,在广汉市松林镇,村民们却丝毫不为降雨量不稳定而发愁,让他们放心的正是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五小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4月19日,记者走进松林镇红堰村,看到这里通过“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以“水为中心、路为重点、地为基础”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网、田网、路网相互交错,实现全域灌溉,让村民们真正实现“旱涝不愁”。
“五小水利”抗御自然灾害
沿着广松环山路,记者来到松林镇红堰村。路边,一个直径10多米的蓄水池正在平整池底,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蓄水池已经施工了5天,接下来还要圈梁、砌砖、做围栏。在蓄水池的背后,一条U型渠一直延伸到山坡上,“在下雨的时候,雨水就通过U型渠汇聚到蓄水池里。而当蓄水池的水量过多时,又将通过另一条渠道排放出去。”随行的广汉市水务局副局长汪倩告诉记者。
过去,松林镇是有名的缺水地区,村民们主要靠种植果树为生,全村2200多人有90%种植果树。为了解决用水难,村民们只好在自家院落打一口五六十米深的水井,到了缺水季节,要通过4台水泵抽水上山,才能浇灌成片果林。 然而,由于沟渠网络不通,一旦遇上多雨季节,山脚“下湿田”的果树又将面临“涝伤”。“前年夏天,接连下雨40多天,我们村损失了上千株果树,经济损失50多万元。” 红堰村村支书汤集伟回忆。
今年开年以来,通过大力实施“五小水利”工程,红堰村新建了10公里的沟渠,在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30余个蓄水池,覆盖了全村13个村小组。
据悉,今年广汉市将新建蓄水池32处,整治山平塘34处,改造渠道112公里,通过实施“五小水利”工程,项目区耕地灌溉率将超过88%,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随着这些工程的兴建明显增强。
综合治理打造高标准示范片
站在红堰村的虎形山前,一座大型水库前不久刚刚改建完成。“这座水库能够灌溉附近近千亩的果树。” 汪倩说。在虎形山的两边,连绵起伏的山丘伸到远方,山丘上都是成片的果树林。
走进果林,一条条新修的便民小径蜿蜒其中,行至半山,还有新建的凉亭可供游客休憩。“这都是各村通过整合项目、部门资金修起来的。” 汤集伟说,“桃花节期间,全村40多家“农家乐”生意火爆,每家平均收入5万元以上,镇上的水果协会还接待了青海、甘肃、湖北的果商,全是慕名而来。”目前,红堰村已经陆续修建入村广场、12公里的村(组)道、果林游客便道,完成了改水改厕,“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松林镇的“水利工程建设”示范片,是德阳市今年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个缩影。根据规划,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德阳市将把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与之相结合,集中打造成片亮点,围绕建设高产稳产良田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成片、整体推进,实现水网、田网、路网配套,在全市集中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点突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片。
截至目前,全市农、林、水、机、交、国土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19.16亿元,新建和维修整治水利工程设施1781处,完成渠道淘淤10768公里,新增节水灌面11.4万亩,恢复改善灌面27.91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9万亩。
〔相关链接〕:
“五小水利”工程——是小水池、小沟渠、小塘坝、小堰闸、小泵站的总称,主要面向干旱山丘。如果把水利工程比作农业的血管,那么,直接通往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就是“毛细血管”。具有适应耕地分散、灌溉及时和管理方便等特点,承担着农村灌溉、防洪等综合功能,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村正常生产生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征)6月26日至27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共青团德阳市委主办的“道德模范高校巡讲活动”报告会先后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举行。4位道德模范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