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项目强“引擎” 奋发崛起正当时 全市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流动现场会暨“3+3+N”重点产业推进大会发言摘登
航达钢铁生产车间
工业乃发展之基、富民之要。3月31日至4月1日,达州市召开2022年上半年全市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流动现场会暨“3+3+N”重点产业推进大会,动员全市上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掀起“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热潮,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会上,各县市区就全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培育、园区发展、项目建设等工作,助推达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交流发言。本报对发言进行摘录(依发言先后顺序)。
达州高新区:
聚焦创新产业两大抓手
推动国高创建起步成势
达州高新区聚焦创新和产业两大抓手,加快建设万达开区域创新中心主引擎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新高地,推动国高创建起步成势。
一是聚焦经济提质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做优产业布局,立足扩区调位后的托管区域,重新审视定位,初步构建起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主导,数字经济为配套的“3+1”高新产业体系。做大经济体量,多维度推动能源化工、新材料等现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同时深入推进全员招商、24小时招商、以商招商行动。做强企业培育,重新修订骨干企业“一企一策”方案,建立四类企业培育库,大力开展个转企、小升规、科技企业倍增、大型企业培育行动,力争今年新增规上企业85家。
二是聚焦创新驱动添活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率先设立科技专项经费,加大创新源头供给,园区创新实力排位明显靠前。建设高能级平台,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等布局和建设,同步借力高校资源和重点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提升研发能力。持续优化人才环境,加快引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通校地双向联络渠道,柔性选聘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科研岗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三是聚焦园区配套夯基础,筑就高质量发展新环境。高标推进“数字厂房”建设,确保年底前建成投用100万平米,可保障优质项目及时入驻投产。强力推进违约项目清退,目前,共梳理清退项目317项,已清退企业项目17项,释放土地500余亩、标准厂房2.1万平米,累计可腾挪发展空间2700亩。扎实推进项目秘书工作,分级分类给21个重点项目(企业)配备秘书,同步搭建起全生命周期暨履约监管数字化平台,初步构建起政企互动的“零距离”服务体系。稳步推进“3+4”特色园区建设,推行“指挥部+园长制”,强力推动专业园区建设,分级分类、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初见成效。
达州东部经开区:
打造“工业强市”新引擎
充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达州东部经开区聚焦产业规划、园区承载、达钢搬迁、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白纸作画、白手起家的后发优势,以实干为笔、以汗水作墨,奋力打造“‘工业强市’新引擎、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匠心之作。
在产业规划方面,快、准、实。迅速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仅两个半月便完成了产业规划编制工作。精准锚定“钢铁及配套、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主攻方向,着力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新基地、万达开产城融合新示范。围绕建设“钢铁、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三大产业园,依托达钢延展钢铁产业链,重点发展废钢回收、精深加工、装配式钢结构、能源工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绿色建筑新材料,推动产业集聚成链发展。
在园区承载方面,铆足马力推重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方面,系统谋划出了“一线”“三园”“两河”“三路”“两房”“三要素”等22个重大牵引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790亿元。
在达钢搬迁方面,成立攻坚专班,攻坚手续办理;建立政企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破解搬迁难点。联动方大达钢集团组织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攻坚项目实施,确保达钢异地搬迁项目2024年6月底正式投产。
在招商引资方面,盯准定位,锁定“全年引进企业10家以上,总投资100亿元”基本目标,围绕“3+2”产业体系,分门别类建立项目信息库,开展精准招商。紧盯龙头企业,主要领导带头抓招商,全区累计考察对接企业108家,拜访各类协会学会商会16家、举办专场推介会1次。
在营商环境方面,创新工作思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突破多章管审批瓶颈。不断优化服务,建设网络审批办理平台,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质效,打造全省“办事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政务服务典范。用足用活政策,采用“弹性年期出让”“全园直供”等方式,降低土地、水电气和用工成本,打造政策洼地,形成集聚优势。
宣汉县:
扛起使命担当
矢志奋斗前行
宣汉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持续壮大天然气硫磺、锂钾综合利用、微玻纤、金属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全县工业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浙江正凯、江西赣锋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微玻纤研发中心等23个项目开工建设,航达钢铁等13个项目竣工投产;微玻纤产业园入选省级“5+1”重点特色园区,普光经开区累计入驻企业100家、投产77家,实现营业收入540.8亿元,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9%,连续6年位居全市第1。
下步宣汉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3+3+N”重点产业推进大会会议精神,坚定扛起“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的使命担当,狠抓产业延链发展、重抓项目落地建设、常抓营商环境优化,力争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一是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狠抓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天然气、锂钾资源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天然气硫磺、锂钾综合利用、微玻纤、金属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重点推动浙江正凯、江西赣锋等项目建设,突出抓好航达钢铁、铜基新材料、微玻纤产业园等项目全面达产,力争全年工业项目新开工25个、竣工13个,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9%以上。
二是以“工业园区”为承载,狠抓平台提档升级。持续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快普光经开区化工园区申报认定和扩区调位工作,同步推进普光经开区总体规划调整,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力争普光经开区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
三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狠抓项目签约落地。充分发挥行业招商小分队、片区驻点招商作用,大力开展延链招商,围绕天然气硫磺、锂钾综合利用、微玻纤、金属新材料、玻璃灯饰5大主攻方向,突出抓好重庆化医、湖南长远锂科、欣旺达电子等企业招引,推动主导产业延链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重点项目VIP服务机制,打造亲商爱商护商的一流营商环境,力争全年引进百亿级企业3家,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个、到位资金160亿元以上。
通川区:
用实干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通川区紧紧围绕“打造食品医药、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地”定位,既迈开步子“加快赶”,又扭住目标“奋力转”,推动哈创科技园“无中生有”、川菜产业园“赛道超车”,通川“智造”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突围突破的关键路径,做强创新发展“硬支撑”。聚焦壮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持续强化资金、人才支撑,加快智能制造企业梯度培育,筑牢通川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整合政府债券、专项资金27.6亿元,注入工业发展基金,全力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借智借力智库院校,引进培育中科兴业、鸿丙节能等“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9家,加快打造300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坚持把基金招商作为撬动资本的核心抓手,增添开放发展“动力源”。探索“基金+园区”建设模式,大力引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领域优质潜力企业。设立全市首支科技产业引导基金——雷神智慧,撬动社会资本,做大政府资本。依托北京中关村等5大平台,畅通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链接通道,招引到位资金198亿元,增幅11%。
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提质换挡的根本方向,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锚定创建“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出台《“双碳”引领加快建设食品医药、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地的决定》,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做实技术创新,引导重点企业技改升级,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6.9亿元。建立《园区入驻企业综合评级奖惩办法》,严格项目能耗指标、碳排指标及经济指标综合评估,园区新进项目“含绿量”达到100%。
坚持把惠企强企作为活跃市场的第一要务,当好企业发展“贴心人”。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为企业依法放心发展、大胆发财保驾护航。探索工业供地“梯度地价”,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实现综合要素成本全市最低。落实惠企政策,逗硬兑现《通川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3条措施》,两年拿出1.5亿元“真金白银”兑现财政奖补、激励企业发展。
达川区:
招大引强重塑产业布局
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达川区着力建设大园区、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全区工业发展呈现破题起势的良好势头。下步,达川将聚焦“重塑产业”首要任务,全力优布局、调结构、强载体,确保全年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长8.5%、力争9.5%以上。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重塑产业,高点定位优布局。抢抓“双城圈”“示范区”和市委“双园双驱”战略机遇,突出服务“全市”、配套“两区”,聚焦“双碳”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转型传统产业,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突出园区抓手,提档升级筑平台。强化规划引领,抢抓百马产业新区纳入达州高新区统一规划机遇,主动对接达州高新区产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亩均效益。强化基础建设,加快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打通“三纵六横”骨干道路,新建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强化运营管理,探索市场化运营、物业化服务管理模式,实行“指挥部+管委会+空港公司”闭环运行机制,增强园区承载力、吸引力,确保引进新材料企业20家、智能制造企业10家以上。
三是聚力项目攻坚,大干快上添动力。狠抓项目招引,借助“渝洽会”等大平台,多渠道、多举措,招大引强,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制造业项目12个以上。大抓项目建设,实施每季度“红黑榜晾晒”“比学赶超大竞赛”和区级领导交账等机制,健全项目推进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乌梅深加工产业园(二期)等12个项目年底前全面竣工投产。重抓项目培育,强化“一企一策”帮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支持丹梅、国信达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确保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以上。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强保障。做强要素保障,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助力企业发展;用好用足年度进出平衡、增减增存增违挂钩等政策,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探索实行“先租后让”,破解企业用地难题。强化政策支持,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深入推进水电气共建共营改革,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支持力度,全面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着力打造要素成本洼地。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优化政务服务,为项目落地建设、生产运营提供最优服务保障。
万源市:
挖潜力、聚合力
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
万源市将围绕“山头、地头、石头、木头”特色资源,突出清洁能源、绿色建材、富硒食品加工主攻方向,变压力为动力、聚合力掘潜力,加快推动制造业规模总量上台阶、质量效益上水平、企业培育上档次,力争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1%以上,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5%以上。
一是做强特色,为富硒“蝶变”提级增效。打好富硒产业特色牌,因地制宜育基地、建园区、深加工、创品牌,大力发展富硒农特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大秦巴富硒食品园区。建优建强富硒产品检验中心,以富硒科普馆为依托,加强硒元素科技产业技术运用和研发,实施绿色食品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工程,抓好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让“万源硒”更加深入人心。
二是制造驱动,为产品“裂变”夯基固本。扎实抓好页岩、青石、石膏等资源转化,高质量建好中国西部石材城并力争纳入达州市级特色产业园,纵深推进华新水泥新型建材产业园建设,延伸拓展产品种类,全方位打响“绿色建材”金字招牌。同时,紧盯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引导精密仪表、电器等生产企业实施技改项目,确保全年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0%以上,推动生产方式和产品形态深度变革。
三是招大引强,为产业“聚变”蓄势聚力。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宝”,抢抓“双碳”“东数西算”“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探索碳汇经济、数字经济、飞地项目等新路径,争取川东大数据灾备中心、城市运营(大数据)中心落地,积极筹办双碳赋能乡村振兴(中国·达州)高峰论坛,借力借势,大力开展制造业招商,力争全年新签约制造业项目16个、总投资120亿元以上,新落地制造业项目5个、竣工投产制造业项目18个。
四是优化服务,为企业“蜕变”赋能添彩。主动作为,积极推进财金互动、产融结合,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需求难题,同步做好项目建设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持续优化施工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建立小升规企业“名录库”,足额兑现“升规入统”激励资金,力争全年新培育主营收入超亿元企业3家、超5亿元企业2家,“新建入统”工业企业6家,“小升规”工业企业5家。
大竹县:
激情担当干事业
奋勇争先创一流
近年来,大竹县紧扣建设“全省制造业强县”目标,首抓工业、狠抓园区、重抓招商,推动工业加速转型、重点产业加速集聚。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197户,总数全市第一。
在培育产业“大集群”上,明确主攻方向,紧扣市委对大竹产业定位,把“融入成渝、配套重庆”作为主攻方向,做好“配套文章”,发展“配角经济”,壮大首位产业,做强优势产业,抓实重点产业,加快构建“1+2+N”产业集群。2021年,21户规上电子信息企业实现产值47.46亿元,增速84.5%,保持全市第一。数字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超200家。
在构建产业“大园区”上,筑强平台支撑,坚持建园与建城相结合,扎实抓好园区建设。狠抓基础建设,持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抢抓项目招引,健全“8+5+6”招商机制,实行“一企一策”,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抢抓“双城圈”“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与重庆、成都合作,推动平台共建、产业共促、人才共育。
在打造产业“大引擎”上,注重创新驱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带。设立鼓励企业创新专项资金,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强化创新型平台打造;强化创新型人才引进,经开区直接从事研究开发人员增加到802人,跻身全省首批人才工作先行区。
在优化营商“大环境”上,强化政策引领,聚焦政策、资金、服务等重点,持续在“优化环境”上做足文章。强化政策保障,2021年兑现各类奖补资金1.6亿元。加大资金扶持,设立工业发展、应急转贷、信贷风险补偿、创业担保贷款“四大基金”共计2.5亿元,并推动水电气要素价格降低20%以上。优化政务服务,坚持“一枚印章管审批”,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打造区域最优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大竹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组织推动,健全工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引领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强产业支撑,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壮大“1+2”产业集群,力争今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60亿元。三是聚力招大引强,用好用活“8+5+6”招商机制,加大“竹商回引”力度,瞄准“三类500强”和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精准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四是打造优质平台,积极配合达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开展“亩均论英雄”试点,探索“飞地园区”“一园多地”等利益共享模式。五是激发发展动能,主动融入全市“一核四带多点”区域创新格局,全力打造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带;以“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为契机,全力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全面激发企业主体活力。
渠县:
延链补链强链
挺起产业“脊梁”
渠县坚定实施“工业兴县”“制造业强县”战略,以园区引领开放、以产业集聚势能,不断夯实建成西部一流绿色经济强县工业支撑,助力达州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
一是坚持“建圈+强链”双引领,做强工业发展能级。围绕“产业生态‘建圈’、主导产业‘强链’”思路,紧扣“一首两重”主导产业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实现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建圈强链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园区+平台”双驱动,拓展工业发展空间。聚焦产业发展核心功能,实施“双园双驱”战略,按照“工业社区”理念推进“产城一体、职教融合、职住平衡”建设,县经开区4万㎡倒班房、8800㎡职工食堂建成投用,解决2500余人食宿问题;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36万㎡,40万㎡正在建设,年底将突破100万㎡,极大增强了企业发展和工人稳岗信心。
三是坚持“质量+产出”双标准,提升工业发展效应。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王、项目为大”,奏响择资选企、落地推进、竣工投产“三部曲”。紧扣“高大上+链群配”标准,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行动,紧盯广东、福建等产业外溢重点区域,创新招商新模式,县领导带队“敲门式”主题推介、跟进洽谈,今年来签约5G智能设备产业园、招华智能制造、兴宏泰制衣服饰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金额51.8亿元。
四是坚持“绿色+科技”双赋能,增强工业发展后劲。顺应“双碳”“双控”要求,鲜明“耗均碳均论英雄”导向,按企业类别进行“碳画像”和技术改造,推进结构降耗、技术降耗,2021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34个、投资68.8亿元、增长37.9%,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工厂和低碳园区。
五是坚持“机制+生态”双培元,厚植工业发展沃土。改革资源配置,出台《渠县推进工业强县10条措施》,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坚持“国际标准、需求导向”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破“七化”、祛“七不”,推行营商环境“三员一点”、联合执法和政企“双评价”,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开江县:
掀起“工业再造”新高潮
开江县全力以赴推进实施开江“工业再造”工程,用苦干、实干、快干之举,浇灌夯基、蓄势、突破之变。下步,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业领航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强市”决策部署,高速高质抓好工业经济发展。
靶向聚焦,全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力争2022年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25亿元,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70亿元。一是成链引,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手机电脑零配件、5G新材料等,扎实推动集成电路研发、试验、生产能力建设,同步引进延链企业,加快打造万达开区域最大的光电材料生产基地和成渝地区重要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产品配套生产基地。二是补链塑,主动融入达州东部经开区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汽摩配件、农机装备、高分子材料等,鼓励采取智能建模等先进技术发展智能制造,支持骨干制造业企业竞选全省“贡嘎培优”计划。三是强链育,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拣包装、冷藏保鲜等产地初加工,引进知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定向发力,全面夯实高速高质再造支撑。力争2022年新开工项目同比翻一番、达到40个以上,计划总投资突破200亿元,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5户、专精特新企业3户,新建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以上。一是抓项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全年力争新谋划项目50个以上,新引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个以上,竣工投产项目10个以上。对廷江光电产业园、智能电子产业孵化园等重点项目,实行“五个一”挂牌推进机制,确保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以上。二是推园区,依托达州东部经开区,强力推进“三园”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产城一体打造开江“门户城”。三是创示范,按照管理体系、空间布局、产业培育、基础建设“四个一体化”,经济区与行政区“两区”适度分离的共建思路,加快与开州浦里新区协同招商、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等21项合作事项落地。
纵向突破,全程狠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力争2022年企业“一站办”事项、“网上办”事项均达到100%,完成工业园区购电公司组建,全面推行企业家“满意度”评价机制。一是提效率,深化“开心办·满意归”政务服务品牌建设,持续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实现办事不出园区。二是降成本,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应急贷款风险基金、项目用地周转金补充、管理、使用制度,完善工业“标准地”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供地细则,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面融资保障,力争年内完成城普集团AA授信评级。三是真帮扶,逗硬落实重点企业县级领导联系机制,定期举办企业沙龙,广泛听取企业发展诉求。设立企业贡献榜,落实差异化扶持政策,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彭小懿/整理 黄江涛/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张崇耀)近日,一封来自宣汉县天生镇马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感谢信,送到了宣汉县智力支乡联谊会...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