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识字

达州晚报 2021-09-09 09:12 大字

庞雨,现供职于宣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过知非,喜欢读书,喜欢码字。作品散见于网络、纸媒。

家里做粉蒸肉,五花肉洗净切好,生姜、大蒜等佐料添好,主妇吩咐老公:“你来bèn。”老公找出自家炒制的粉子面,撒入盆中,草草和几下:“bèn好了。”中秋过节炸糍粑,要熬一碟红糖放在糍粑边,讲究人家不用红糖,摆的是一碟蜂糖。搛一块糍粑,放在糖碟里bèn一下,入嘴绵软香甜,可口至极。小孩年幼,却要自己吃饭,手抓饭菜往嘴里塞,弄得满脸都是、满身都是。奶奶看不下去,对小孩妈妈说:“你看,bèn得到处都是,还是给他喂吧!”四川方言里的bèn,指拌、和,也指蘸、裹,还指涂、抹。

李实《蜀语》:“和物曰捹。捹音坌。”黄仁寿、刘家和等注曰:“《集韵·去·恨》:‘捹,蒲闷切,手乱貌。’按:和物时,手必任意搅动,故和物也可叫捹,今蜀语犹然。”且志宇《四川方言与文化》:“捹:蘸调料。都江堰民歌:‘玉米包包五寸长,难为情歌来帮忙。没有什么待承你,玉米馍馍捹蜂糖。’”李实、且志宇笔下的捹,应该就是四川人经常说着的bèn。“和物时”,手的动作多变,不但要“任意搅动”,而且要抓,要揉,要挼,手指纷乱,手掌抚压,手腕加力,借“手乱貌”之捹指拌、和,颇有道理。蘸调料时各有各法,既可蜻蜓点水,也可琵琶半掩,还可整体浸没,手亦呈“乱貌”,所以捹又指蘸、裹。胡乱涂抹时,手岂会循规蹈矩、应节合拍?所以捹还指涂、抹。

捹是后起字,最早出现在宋代的《集韵》里,释为“蒲闷切,音坌。手乱貌。”捹,在古代可能写作坌或者坋。坌,指尘埃,读作bèn。坋,《说文解字》释曰:“尘也,从土分声。一曰大防也,房吻切。”一读作bèn,一读作fèn。坌、坋,既是形声字,土表意,分示音;也是会意字,分土为尘,土分为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凡为细末糁物若被物者皆曰坋。”先举例证:“如左氏‘芥其鸡’。贾逵云:季氏捣芥为末,播其鸡翼,可以坌郈氏鸡。”再溯源流:“《货殖传》:‘胃脯。’晋灼云:‘燖羊胃以末椒姜坋之。’”坋从“尘也”引申为细粉,再动化为用细粉拌和。坋,与四川人用米粉拌粉蒸肉之bèn,最为贴切。

四川方言里,挣扎也称bèn。挣扎时,不但身体要胡乱扭动,手更会忙乱地推、搡、挣。手之“乱貌”,不停不歇,活灵活现,此bèn或许也可写作捹。周恺《苔》第一卷第一章,“李世景落了地,便捹脱幺姨太的手,在前头跑。”周恺笔下的捹,便是挣扎欲脱离掌管的意思。

新闻推荐

达州:唱响林业“三步曲” 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宣汉高峰岩森林康养基地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四川以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为...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