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苦”村见变迁
黄连是一味中药,尝一口很苦很苦,甚至苦及全身。在大巴山腹地就有个黄连村,还生长着黄连这种紧俏货。过去,这里的人好脚有手,可就是富不起来。有人说是黄连药性十足,黄连用于村名不吉利,造就了黄连村一辈子不通路、不通电、住不起新楼房、看不了外面的世界,只有住茅草屋的命,活该吃不饱穿不暖。黄连苦啊,黄连村更苦,活脱脱一个最绝对的贫困苦村。
一
第一次到黄连村是2013年6月15日,那天笔者作为宣汉县委报道组、电视台的新闻记者,随县委领导调研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早上从乡政府所在地进发黄连村,越野车在陡峭的泥结碎石路面上艰难前行,从山底海拔600来米上升到1500米左右,“吼”了40多分钟的越野车终于停在了几家破旧的茅草房前,路到头了。下车步行不一会,感觉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爬了十多分钟的山路,身上才觉得热乎乎的。眼望四周,全是高高的山峰,满眼都是灌木丛,让人感觉迷茫,仿佛天空离我们很近,太阳就在头上。带路的村主任胡小玲大学毕业刚上任一年,土生土长的她熟悉村里的一草一木,一路介绍着村里的美景:要是春夏之交来到村里,可以欣赏到漫山遍野的野樱花、野桃花、野李花,看到山沟里鸟儿翻飞、蝶儿起舞的情景,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近距离看到猴子在山岩上跳跃,野猪、野山羊在灌木丛中结队狂奔。
乡上的周副书记气喘吁吁地告诉大家:黄连村距离县城150公里,是龙泉土家族乡乃至全县最为偏僻、基础设施最为落后、经济条件最差的少数民族村,村内山高坡陡,道路难走,同时也是典型的掉角村、贫困村。全村有3个社,112户,500多位村民。所辖面积1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境内三社的轿顶堡海拔2480米,为达州市的最高峰,可俯瞰整个巴山大峡谷和黄连村的全貌。
那天,三社的村民们听说县委领导要到轿顶堡调研扶贫旅游规划,提前就将家中的20多匹马牵到了公路旁,还为每匹马准备了玉米面、大豆等饲料。马是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用于托运生产生活物资,我们都没有骑过马,也很不愿骑这些马上山。走了大约1公里的山路,带路的村民讲,到轿顶堡最快的速度来回也要走10个小时左右,最好每人牵上一匹马同行,走累了可以骑马前行,不然是坚持不下来的。听这么一说,我们不得不牵上一匹马沿着陡峭的山路前行,穿行在一片片黄叶和红叶点缀着的大山里,聆听着响彻山谷的马铃声。眼望这里的群峰拱揖,让人产生极多的遐想,不知不觉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不论沧海变桑田,还是桑田变沧海,人们一直在期望、在寻找,并一直想回归的不就是单纯干净的自然美吗?其实,黄连村这块土地就是人们寻求灵魂安顿、身体憩息的净土。
见到半山腰上的茅草房,牵马的村民告诉大家:“这些茅草屋是我们村民收割药材时才居住的,平时都不住人。这里海拔在2000米左右,适合种植黄连、天麻、云木香等中药材,山坡上那些长着大叶子的植物就是云木香。”
艰难行进5个多小时后,我们站到轿顶堡这块神奇的山峰上,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有人说,往远古追溯,那时人们出入四川,都从大山的山梁上行走,这座大山应该有过让人难忘的故事,还应该有伏天雨雪的异事……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了历史,都付谈笑之中。举目望去,东南西北全是巴山大峡谷的莽苍之势,一道道山梁,一条条沟壑,奇峻而深厚,深邃而旷远。
那天,村民向县委领导介绍:要是在冬季,这里积雪厚度达1米左右,是个天然的滑雪场;山腰那片狭长的草坪,很适合建一个跑马场;这里夏季最高气温均在20度左右,是人们避暑、休闲的好地方。那天胡小玲的建议是:如果公路通到这里,村民运输药材就方便了……
二
转眼到了2015年10月1日,笔者第二次前往黄连村。一进入巴山大峡谷,刺骨的寒风打在脸上,让人感觉大山里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在黄连村土家新寨修建现场,颇具土家风情的新民居平地而起好几栋。房屋背后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漫山的红叶在瑟瑟寒风中尽情展示自己的风姿。村道边的村支部临时办公场所旁,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这让静寂的大山顿时动感十足。
来到村支部临时办公的简陋房间里,见到了已经是村支部书记的胡小玲。朴素的穿着,短短的头发,看到胡小玲的第一眼,就感觉她比前些年更有精神,也显得特别干练。有村民告诉我们,胡小玲近几年被乡亲们取了个很好听的别称——“高山上的筒靴支书”。
凛冽的寒风吹得胡小玲脸上红彤彤的,穿着一双红色筒靴的她,带着我们赶往一位村民家,在那里,她要召集大家商讨修路的事。大伙围着火塘,火塘里烧着几块木疙瘩。修路是村民们正在热聊的话题,路总共有两公里多长,能解决20多户村民出行问题。几年前曾有人出钱修建过,但还没交付使用就被山洪冲毁。路被水冲毁了,但修路的一部分工程款却一直没得到解决。头一晚,胡小玲和村委班子成员跟当事人进行了沟通,解决了遗留问题。
围着火塘,胡小玲告诉村民们,这条路马上就要动工,争取在年前修好,外出打工的人就可以直接坐车回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讨论,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并在方案上签字同意,胡小玲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那晚,老王的手机突然响了,他还在怀疑是不是闹铃作怪,仔细一看是他爱人打来的。旁边的胡小玲书记笑着对我们说:“2014年12月3日,移动公司就在1600多米的党家梁山顶上安装了移动通信基站。”从那天起,黄连村就没有信号盲区,“与世隔绝”的历史已经结束了。随着“宽带中国”“宽带乡村”的实施,对大山深处的土家族乡亲来说,“深山打电话”“田间上网”“网上冲浪”已不再是梦想。
夜深了,火塘夜话还在继续,大家久久不愿离开。
“我们这个土家新寨目前是‘川东第一寨’,它将土家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生活相融合。”土家新寨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它承载着胡小玲的梦想——让祖祖辈辈住在木头房、石头房的高山上的乡亲住上像样的“高山别墅”。新寨的样板房正在有序推进,从成都赶来的工程师和胡小玲讨论着每个细节。
“估计明年6月底,黄连村土家新寨的18栋36套房屋将全部完工,8月下旬就可开放土家新寨山门,迎接中外游客。”胡小玲胸有成竹。
对于村里今后的发展,村委早有了规划,将利用巴山大峡谷申报国家4A级风景区的机遇,依托本村药材产业,结合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胡小玲筹划着,新寨和路修好后,村里人靠山吃山,搞多种经营。“我们准备搞特色养殖,在山寨下游部分,我们引进了藏香猪,还有土鸡等。我们准备打造农业生态体验区,还准备栽高山水果。以产业来支撑旅游,同时用旅游壮大其他配套产业。”胡小玲向笔者谈起黄连村美好的明天。
三
小车飞驰在铺筑了柏油路的巴山大峡谷中,让人有一种不是小三峡而胜似小三峡的感觉。2020年五一长假期间,笔者陪同央视采访组一行第三次来到黄连村。
在黄连村地界迎接我们的胡小玲书记让人眼前一亮,一身合体的夏装让她显得年轻了许多。“‘2016年12月30日’这个日子值得铭记,通往黄连村的村道硬化结束,黄连村的乡亲从此彻底告别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村道全长6公里、净宽5.5米。在外面读书的娃娃那年春节坐车回家了,村里的药材运出大山卖了个好价钱。”胡小玲边走边说。
一排排错落有致、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土家山寨依山而建,壮观气派。观光步道、石凳石桌、景观台、停车场、村小学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胡小玲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土家新寨自2016年8月开业以来游客络绎不绝。”
“黄连村的大变样,开始我还不相信。”向应田回忆,2014年,村里给他打电话让他回乡,他并不愿意。听说县上要搞旅游扶贫开发,他也满是怀疑。回乡后,看到家乡一天天的变化,向应田心里很是高兴:“我是土生土长的‘苦’村人,如今在家也比外面挣钱多。”
车子在通往轿顶堡山顶的路上行进,沿途17000多亩中药材绿遍大山,预计村民今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380亩水果挂满枝头,今年预计人均增收2000余元。“如今我们村最贫困的帽子脱掉了,山寨成了网红打卡地,还获得全国最美旅游新村殊荣,这得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好政策!”胡晓玲一路兴高采烈。
“过去,我家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年收入不到2000元,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现在,我家大规模种植中药材100多亩,年收入近10万元,是过去收入的好多倍。”正在给云木香除草的村民胡体中笑容写满脸上。
站在轿顶堡的观光亭,俯瞰开业的狩猎场、滑雪场、跑马场,昔日的黄连“苦”村,风中飘来一阵药材的甜香,眼前满是黄连村乡亲们幸福的笑脸。
□王兴寨 吴兴华
新闻推荐
人的一生与人、与物、与事因缘而相遇、相交。我与达州日报有缘结识,至今缘分与日俱增。1996年11月,我走出校门,来到当时的宣...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