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业+”宣汉乡村振兴再提速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9-02 09:19 大字

□漆楚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一个个异军突起的农旅景区,一件件网销省内外的特色水果,一批批飞速发展的康养农业……9月1日,笔者行走在宣汉大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幸福美丽的新农村画卷。

近年来,宣汉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模式,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旅游打造“新引擎”

笔者走进巴山大峡谷罗盘顶,就看到郁郁葱葱的天麻、云木香等药材。“我村云木香年产量近 600 吨,仅这一项,人均收入超万元。”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说。

景区开发促进产业增收,让巴山大峡谷景区迎来飞跃式发展,也给村民们带来了更多机会。李永太透露,依托乡村旅游,罗盘村村民近几年累计收入达数百万元。

山区变景区,土产变特产,民房变客房……通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该县探索“农业+旅游”乡村振兴之路,依托“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产业,按照“一区四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全力抓好巴山大峡谷农业特色产业景观和达陕高速路沿线产业景观等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与农事体验相结合的特色村寨,创建AAAA景区1个、AAA景区3个。

截至2020年底,该县接待游客11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3亿元。

农业+电商迸发“新活力”

“放下锄头,拿起鼠标!”笔者走进庙安镇洞子村,看到不少果农运用互联网,从线下走到线上,打开网络市场,把脆红李远销到北京、上海、重庆等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提起电商,尝到甜头的村民王金香兴奋地说:“我家发展脆红李 8 亩,栽种脆李树400多棵,通过网络销售,收入6万余元。”

近年来,该县创新发展“农业+电商”智慧农业,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基层电商网点和物流配送网点建设,力争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0.9亿元以上。

农业+康养激活“新动能”

来到高峰岩铭远生态园游玩,游客可以选择住进依山势而建的山间别墅,也可以选择林中小木屋,松风推门、夜雨敲窗,心生久违的宁静。

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达州市铭远生态林业公司在茶河镇钟坪村流转林地 6730亩,按照“一核引领、多元联动”的经营发展思路,创办一家从事蜀汉林猪林下放养、麟焕梅花鹿林下放养、产品研发、深加工,种植水果、蔬菜、中药材以及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解决周边100余名村民务工。

近年来,该县创新“农业+康养”模式,依托森林资源、农村田园风光等,加快建设康养目的地和发展康养产业,重点打造五马林场国际森林运动康养度假区、茶河高峰岩铭远生态园、白马印盒山康养休闲园、毛坝天坪脆李园等森林康养示范点。

农业+文创注入“新灵魂”

“赋予祠堂文化新内涵,增加农村文化新活力。”君塘镇湾桥村党支部书记符纯祥指着一座焕然一新的古建筑说,这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王氏宗祠,一座闲置古建筑,通过修缮,与村庄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注入文化内涵,和村里的古树、古桥、古道完美交融,成为一个饱含历史的“原生态景区”。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深入挖掘巴人特色农业农村文化内涵,打造农村民俗文创产品。全面普及开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群众文化活动,精心推出《梦回巴国》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大力传承马渡民歌,保护传承川东薅草锣鼓等非遗项目,扩面抓好“百场文艺进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

新闻推荐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达州市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近年来,达州市坚持“落实人才强教,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水平”的基本思路,以党建为引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