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回乡 用文艺赋能乡村

四川日报 2021-04-02 06:20 大字

艺穗节上,村民当主角舞起来。

改造后的新村貌。

艺术装置作品长在乡野上。

向勇和孩子们在花田间看作品展。

花田课堂上的孩子们。

在花田间看摄影展的村民。本文图片均由胡朝志摄

走过五彩的白马幻羽桥,穿过彩绘的民居,远处是一片桃树林。“3年前栽下的黄桃今年就要挂果,以后我们要办桃花节、踏青节、采摘节,这样就可以和向老师的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以下简称“花田间”)形成联动,全年节庆不断!”3月29日,在达州市宣汉县白马镇毕城村炎陵黄桃产业基地,白马镇副镇长王乙椒望着绿意满枝头的桃树,掩不住满脸的兴奋。

王乙椒口中的向老师,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2015年,向勇和家人开始着手将向家祖屋改建成为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家乡的改变也悄然发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边钰

A

难以割舍的乡愁

距离黄桃产业基地不到2公里处,白马河浅浅流过,花田间就坐落在河岸不远处。“L”形布局的院落,仿北京大学燕南园民国建筑样式的小楼温婉可人。正门上是一副字体古朴雅致的楹联:“德嗣家声,作君子,传耕读,勤须力行,孝乃持本;光尊祖训,惟勇夫,悟正诚,逊以明志,仁而致平”。向勇解释,这副楹联是他根据向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家教改创,并用其祖父字体书写而成。

近百年前,向勇的祖父离开故乡,到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求学。“碧草门前桃映李,万方一概坐春风”,遥想着故乡春色,祖父写下这样的诗句。向勇介绍,祖父主攻经济,却又爱好文学,曾师从国学大师黄侃、章太炎。后来事业不顺,在阔别故土20年后,携妻子儿女回到家乡,美丽的花田接纳了这位失意的游子……

循着祖父的足迹,向勇高中毕业后外出求学,学有所成,弟弟向方逊则前往浙江,踏浪互联网,创业成功。年近不惑,按照父辈的要求,向勇和向方逊回乡策划修缮祖屋事宜。动工前,兄弟俩想,如果仅是将祖屋修建成一个供家人短居的“豪宅”,并非最佳。向勇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想为家乡做点实事,这是父辈的教导,也是家风的传承。”

向勇主攻文化艺术,在过去20多年里,曾主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数十项,对如何运用文化、艺术撬动乡村,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次,他想用文艺赋能乡村,而向方逊则负责提供经济支持。2019年4月,他们完成了对祖屋及其周边的空间改造,一个乡村公共文创营地和村落美学空间出现。这是一个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小院,配有花田美术馆、花田工坊、生活记忆馆、向上书堂等,融合休憩、研学、展示、创作等多重功能。

关于文艺赋能乡村,向勇有明确的思路:利用空间,展开运营活动,吸引人才,然后用文创带动产业,最终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样板村镇。一切都按这个思路顺利推行,建立社团、建设基地的同时,向勇又先后组织国内外文创学者、新锐艺术家以及青年学生在花田间营地开展系列活动,并发起大巴山花田艺穗节,通过活动唤醒当地人对自己生活的土地的再认识。这些年,每到暑假,向勇都会回来住上一个月,有人说他是教授下乡,他纠正,“不是下乡,是返乡。”

B

乡村有了新活力

花田间的院子里,村民围坐四方。他们中间的空地上,稻草堆摆放其中。体型健硕的年轻舞者在里面,用肢体还原着祭祀、祈祷、祈求、播种、收割、丰收……首届大巴山花田艺穗节期间,《巴山·品》在这里拉开帷幕,这台演出是花田创客驻村计划的创作成果。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宁波回忆,自己带领团队在白马采风,耗时一年,根据当地的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特征创作了这台环境舞蹈实验舞剧《巴山·品》。演出中,舞者通过身体表演与乡村空间场景有机融合,与观众近距离分享自然艺术的沉浸之美。当“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结束音乐响起,“力竭”的舞者尽兴扑通倒下,围观的村民康金华看得目瞪口呆,“还可以这样跳舞!”

2020年9月9日,第二届大巴山花田艺穗节开幕,宁波又结合本地土家族钱棍舞等特色编排了《花田巴人舞》,并邀请康金华和其他村民来跳。“挺难的,要跳出那种有力的感觉。”甩开膀子、跺起脚,熟悉的钱棍舞有了新的呈现方式。不光传统舞蹈有了新呈现方式,那次表演结束后,康金华发现一些新元素涌进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表演舞台旁边的居民墙上,志愿者新绘的白马彩绘五彩斑斓。圆形的竹制艺术装置、锥形的灯塔装置出现在田间、路边。

其实,从2019年8月20日首届大巴山花田艺穗节在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拉开帷幕后,接连不断的活动已让村民们大开眼界:白马论坛国际乡村创客大会、国际大地艺术家驻村创作、大巴山地方创生花田影像展、花田喜市文创市集、向上惜物生活展……到了第二届艺穗节,又增设了美食市集,不少村民在这个新建的市集一秀“手艺”。村民向艳在市集开张时,支了个小摊,卖自己手工制作的面饼,“没想到一天竟然卖了500多块钱!”

乡村有了新活力,对乡土文化的观察也有了新视角。2019年,摄影师胡朝志在宣汉白马待了两个多月,完成摄影作品《泥土的生命》的拍摄,百幅影像记录下风土民俗和巴山美景。而由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志愿者组成的五支摄影剧组,也先后在这里完成《白马与花田》《一篼人间》《巴山蜜语》《花子向阳开》等一系列纪录短片的拍摄,将乡村生活、非遗传承、农特产品等呈现于人。

C

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这些都是孩子们的作品!”在花田间手工作坊,顺着王乙椒手指方向,五彩斑斓的竹风铃悬挂在墙上,上面绘满小鱼、花朵以及形状各异的线条。

2019年7月,正值暑假,向勇在这里发起花田课堂。他们招募了一批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在半个月支教时间里,教授当地孩子英语、数学、美术、音乐。村民程维菊的女儿赵雪锋在第一期就参加了美术、舞蹈课程。“以前村里没有培训班,想上也没机会。”

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持续的假期课程让孩子们看见更多的世界。2020年8月12日,花田课堂再次开课。六年级的赵雪锋在这里上了厦门集美大学学生黄焕众的音乐课。这之前,赵雪锋对于歌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儿歌、网络歌曲,乐器也只认识比较常见的钢琴、小提琴等,对它们的音色更是从来没有留心过。在半个月的课程里,黄焕众找来不少乐器独奏的曲目,教孩子们辨认音色。赵雪锋第一次发现,乐器声音各不相同,钢琴清脆,小提琴悠扬,大提琴低沉……

她和伙伴们还一起学了弹奏吉他,认识简谱,练习指挥。“以前我们唱歌,觉得越大声就越好!”不过,在这次排练合唱中,黄焕众告诉他们,用心去理解歌唱,“轻唱也可以唱好!”

在程维菊的眼里,女儿赵雪锋性格内向,在和青年老师相处过程里,她开朗了许多,敢主动和人打招呼,也会邀请老师一起去小河里摸鱼。去年,这个腼腆的小姑娘还在舞蹈《白马少年寻梦记》里担当主舞。

罗传学,北京大学考古学院17级本科生。作为四川宣汉人,在支教中,他才发现自己对家乡的了解远远不够。“我虽然在此生活了十多年,但只涉足过离家较近的几个乡镇。”受制于地理限制,宣汉不少村落彼此间的联系非常弱,大多数时间里,各个乡镇的居民彼此独立、往来较少,更毋论吸引其他地区的人们来了解和感受这些村子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支教时间里,罗传学饱览家乡的山水,见证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活力,“让我这个宣汉人在自豪的同时,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D

去掉滤镜看真实的乡村

去年末,徐腾从外地来到白马,成为花田间项目总监,负责具体运营,“我想象中的乡村是诗歌和远方,但现实是出了小院,才是真实的乡村。”用文艺赋能乡村,并不是一曲只有清亮色彩的田园牧歌,里面的磨合无处不在。

2020年7月10日,“花田艺绘计划”实施。该计划旨在以影视创作、主题墙绘、公共艺术创作、微型景观营造等多种模式对毕城村文化空间的再造和整体环境的审美提升。68名青年志愿者入驻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展开工作,一开始他们就吃了闭门羹。村民何传书记得,最初听说志愿者要免费给他们做艺绘、墙绘和门绘之后,大家都不是很愿意,“把门搞得花花绿绿不好看,更怕门烂掉。最后他们帮我画了两扇门,我一看,哇,这么漂亮,赶紧请他们再帮我把另外两扇门也画上!”

在墙绘过程中,涉及搭架、卷帘门绘前清洗等工作,志愿者黄彬彬找到村民,希望他们能自愿参与,和青年学生志愿者一起完成,却被村民以没有劳务报酬为由一口拒绝。

今年初,徐腾专门购买了花种,“这些花种并不便宜,有的100多元1斤呢。”徐腾想着,把这些花种免费发给村民,让他们种在田陇上,这样花开的时候,整个村都是一片花海,环境更美。“村民告诉我,种这个还不如在上面种豌豆荚!”徐腾哭笑不得。

在向勇看来,和村民的磨合,是乡村建设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他安慰学生和工作人员,要去掉滤镜,看见一个全面、真实的乡村,并学着去理解、包容村民的言行。“村民们既朴实也现实,他们热情好客,但也希望我们所做的事,能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

为了激发村民参与集体活动热情,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向勇和村委会一起实行“义行积分计划”。参与自愿活动的村民可以拿到公益积分,积分越高的村民,他们的孩子就有优先权,可以进入花田课堂免费学习,还可以得到北京大学免费游学的机会。

新闻推荐

宣汉新航达220千伏变电站成功送电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通讯员张亮罗玲童侯晓东)“35千伏SVC无功补偿系统带负荷测试正确,运行正常。”3月23日14时许,国网达州供电...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