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宣汉后巴河僚人崖墓
宣汉最近发现很多的崖墓,笔者通过对后巴河崖墓的考查,重新认识巴文化—罗家坝遗址与大巴山盐茶古道,引起人们对僚人崖墓和巴人文字的重视、保护和抢救。
后巴河崖墓位于北纬31度,东经107度,海拔359米。后巴河系后河(原名后照河)支流,在阆英山(今香炉山)东麓。后巴河距双河街道1公里,距罗家坝遗址20公里,距宣汉县城21公里,距襄渝铁路1公里,距达陕高速2公里。
为探究后巴河崖墓的基本情况和民族属性,2019年12月,笔者和周家凯对巴文化中心区普光镇中堰村的猫儿寨、包子岩、樊地坡与后巴河蛮子崖墓进行了考察。同时,与宣汉县土家文化研究会会长、宣汉县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张国述、宣汉县土家文化研究会理事吴昌怀对普光镇后巴河蛮子崖墓进行了考察。
后巴河崖墓
ON09号墓穴
ON03号墓穴门眉
双河8处共有24墓穴,其中后巴河一处(距襄渝铁路里许)。就并排有12墓穴,因年久泥沙冲填,距地面仅1至4米高。其中,ON03墓穴口处有一文字"111"正好是从右至左的第三墓穴。墓穴门眉似乎有文字图案,更多的是几何图案。
后巴河现存12僚人墓穴在达州尚属首次发现。它在宣汉县467个崖墓中仅占2.57%。崖墓凿在临后巴河的一堵石崖上。石崖不高,两边都是庄稼地。石墓多在0.6至0.8米的石檐下,崖墓和古老的后巴河相衬。经过几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后,墓穴外无棱无角,光光的;墓穴内尸骨早已荡然不存。12穴形状差不多,穴口呈方形,均有三道门;穴内为平底,穹窿顶,大的空穴内可蹲伏七八人。墓穴都是用錾子之类的铁器凿就而成。凿纹多为小拇指粗,呈放射状“太阳纹"。
历史上,这里的僚人曾与巴、汉、賨、土等民族有过多次兵戈喋血,最后却与这些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基因。历史文献记载:“僚人喜住干栏,能卧水底持刀刺鱼,有口爵而鼻饮之习,善于铸造铜爨。"隋唐以前,巴文化中心区的“板楯蛮"(賨人)及其后裔“僚人"、土家人,处于未开化状态,栖居大巴山深山老林之中,以渔猎为生,死后实行崖葬。唐代“开山洞"后,僚人逐渐汉化,迁离山岩密林,定居丘陵平地,其丧葬习俗亦改为土葬。因此,隋唐以后,无崖墓留下。
宣汉在东汉时代,曾经是僚人聚居地之一,通过留存的民俗与古代僚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祭祀、送葬用鸡;离不开酸、辣,爱吃糍粑;;崇蛇;水名,如蒲水、蒲江;地名,如蒲家镇、蒲江街道、宣汉中学蒲江学校;县名,如下蒲县;姓,如蒲、濮、朴、卜、彭。口头禅“老子"“格老子"实为“僚子"“仡僚子"的讹传。它本是对僚人的蔑称,后来成为骂人话、口头禅。
后巴河崖墓墓穴在临水的绝壁上,表明僚人在受到病疫、人兽、洪水、地震或其他因素威胁时,表现出僚人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点。墓穴习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这些习于水上生活并以善于造船和用船著称的僚人笃信,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并未离开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仍将与自己家人和后代长相厮守,并保佑他们繁荣兴旺。而在于满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于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则是尽量避免人兽、洪水、地震、瘟疫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使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并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赐福和保佑。很明显,僚人的崖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对生殖的追求和崇拜。
后巴河崖墓ON03号正中刻日、月之状,这些符号的含义目前尚不清楚。笔者系外行,望业内及各位专家解读。(王荣成)
新闻推荐
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本报记者张靖摄)几番耕耘,几番收获。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项目在宣汉县的土地上结出了...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