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歌:宣汉大地上的人文密码
□王兴寨 刘艺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梦里巴国,山水宣汉,歌声飞扬。正在成为中国旅游新热点。巴山歌是空谷传音的灵魂高歌,巴人舞是围鼓踏歌的纵情舞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把唱巴山歌、跳巴人舞当做司空见惯的事,但在民俗学家看来,这些民俗完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巴山歌唱起之际
“清早起来五方朅,五方雾得黢麻黑,黄云老祖豪光射,吹开乌云见日月……”在一片欢快激越的薅草锣鼓声中,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的特色文化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薅草锣鼓闪亮登场,穿戴一新的土家族歌者们,时而敲锣打鼓,时而激情放歌,粗旷而又豪迈的嘹亮歌声在峡谷里回荡,颇具巴风韵律舞姿映衬着满目青翠峡谷,预示着峡谷人家美好幸福的生活又将开始,它将美好的祝愿送给人们。
初到巴山大峡谷,车子沿新修建的公路向峡谷纵深挺进,耳边回响着鼓点激越的薅草锣鼓声,眼前是葱郁的树木,奔腾的河水,绝壁耸万仞……诗人们踏歌而来,写下无数的文字,等着人们去阅读。曾经,万山隔绝世事。巴人,在峭壁上拉纤;诗人,愁眉深锁仰天浩叹。那仅仅属于遥远的回忆。而今,一切都超越了想象。“梦里巴国,山水宣汉”的旷世之景让人们走进了巴山大峡谷,走进了一首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奇山异水写出的诗篇,走进了一曲曲当地土家人用灵魂演唱的山歌里。听着这些古老的巴山歌,眼前满是复活着古老的巴人从远古的历史中走出、从深山中人迹罕至的村寨里飘来。一时之间,余音回荡,听者震撼。
巴山歌既有久远的历史,也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具备了鲜明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巴山歌每年都在不断唱新曲。
“太阳出来去哟下田(哦),去(哟)下田(哦),对面田坎的苏二姐,苏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走在蜿蜒于峡谷山梁的荔枝古道上,耳畔响起一阵高亢嘹亮的歌声,马渡关特有的巴山歌文化扑面而来。每年马渡关镇都要举行富有民间特色的唱民歌活动,也十分的隆重。马渡的民歌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当地人说祖祖辈辈都在唱。在马渡关,《苏二姐》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唱,男女老少皆能随见而作、随口而歌。川东民歌400首,马渡关占200余首,马渡关民歌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男女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等方面的内容,是川东民间文化的瑰宝。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年被达州市命名为“川东民歌之乡”。
情感依托的倾诉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颇为敏感,企盼人间太平幸福,首先希望大自然无灾无祸,于是用唱歌来表示这种心理依托。巴山歌是宣汉人内心情感历程的倾诉,它寄托了宣汉人对山川河流和未来的憧憬和对命运的祈求,具有浓厚的巴风土韵色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巴人的子孙在童年时代就前传后教,耳闻目染,喜欢上了童谣,习惯自发歌唱。童谣多取材于动植物、小常识、天体变化、四季更迭等,短则四句、长有数行。它们生动形象、简单明了,或说或唱,朗朗上口,故事性强,富有童趣。
巴山歌历史辉煌,她是从远古走来,与劳动同步发展,生生不息。巴山歌多姿多彩,极其丰富。民间素有“谷子进大仓装不满,民歌用箩筐挑不完”之说。流传至今已发掘整理出巴山歌中,有“山歌”“号子”“小调”“风俗歌”等4大类。内容有唱古说今、有尊老爱幼、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真是百花齐放、无所不有。其中大都无固定曲谱,彼此随口传唱,还有即兴创作,现编现唱。在大山区、丘陵区和平坝区都有大量的巴山歌传唱,尤以山区为最多。在山区,往往是站在这山喊那山,走拢却要大半天,于是人们相互喊话,相互吆喝,传递信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山歌。根据演唱时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山歌可分为高腔、平腔和短腔山歌。值得一提的是宣汉巴山歌中的风俗歌曲,是至今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民歌。它是宣汉人民在婚丧嫁娶等活动中所演唱的一种独特的歌唱形式。如“哭嫁歌”“孝歌”等。在演唱形式上,巴山歌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对歌、薅草锣鼓等形式。新中国成立前,巴山民歌家家会唱,人人能和,素有“民歌之海”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宣汉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20世纪中期,发展至鼎盛。
“鱼泉河水悠然,罗盘顶的云端”“大象洞的神秘,好客的桑树坪,碧波苍山,我把你四季追寻”……一首首带有宣汉特色的巴山歌在大地上回响,血性阳刚、重情重义的百万宣汉儿女用动人的歌声唱响繁荣美丽新宣汉的华美乐章。
灵性本源的追溯
巴山歌是性灵的歌唱,接山地气、喜怒哀乐、雅俗共赏,为群众喜闻乐见,它也是宣汉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优美丰富的巴山歌,他们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爱憎,诉说他们的愿望;向人们讲解生产、生活知识;他们还通过歌曲来反对包办买卖婚姻,歌唱美好的爱情生活。
古代巴人的乐舞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原始社会末期,部族首领要借助巫师的力量来统一意志,巫师在打猎、播种、出征等重大活动上要行法事——巫舞、祷词、咒语,这些实际上就是原始的舞与乐。巴人部族的历史说明了巴人生活在战斗中,他们吃苦耐劳、勇敢善战,表现在乐舞上必然是“山陵震动、河谷荡波”,围鼓踏歌成为巴人乐舞的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巴人的民歌已是相当有名。“下里巴人”即是巴人民歌,在楚国传唱引来和者数千人。巴人要歌唱时往往是随歌随舞,即兴唱和。汉左思《蜀都赋》说巴人“明发而耀歌”。李善注日:“耀、讴歌,巴人之歌也。”何晏也说:“巴子讴歌,相引牵连手而跳歌也。”
《竹枝》歌舞是地道的巴人民间歌舞,唱山歌水,咏吟风物,传达“巴儿蛮女”情感的山歌俚词,一直保留了“前声断咽后声迟”的唱腔。而土家山歌则有领唱、对唱、和唱,只是和声没有了“竹枝”“女儿”的衬词,而是有诸如“二嫂”“幺姑”“二姐”“幺妹”之类的衬词。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人把民歌腔调改编为车灯词《红军强渡大渡河》,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巴人唱《竹枝》还伴随以脚踏地打拍子,有的以击鼓、踏木板、吹小笛烘托气氛。时至今日,土家人还有用竹枝作道具,边舞边歌。“打钱棍”就是边舞边歌的节目。
与时俱进更风流
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每当有游客到景区参观,当地土家人都要表演巴人钱棍舞。是土家族传统舞蹈“巴人舞”的一种。巴人舞更加古老的称呼是“巴渝舞”,它正是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渝舞”。
巴山歌与巴人钱棍舞实现了两者完美的结合。
相传,川人笃信铜钱的撞击之声能够带来好运,于是将铜钱作为饰物,缀在烟杆等处,闲暇时打出响声。这被视为钱棍舞的源头。在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来自渡口乡的土家族舞者跳起了钱棍舞,嘹亮清脆的巴人钱棍歌响彻山谷。古老的民族,在载歌载舞中走过岁月的风霜,至今仍保留着最为纯粹的面貌。千余年前跃动在历史长河中的舞蹈,如今仍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席位。令人心旷神怡的歌舞光影之中,巴山韵味沁入其中。这是宣汉最古老的文化印记。
同时,受古老民歌影响,这里还产生了大量的新曲。如巴山歌《正月里来是新年》,1957年被原达县专区文工团青年演员郝羽霞,从大巴山唱进省城成都,从四川唱进北京中南海。当年,又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唱到原苏联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郝羽霞也因此走红,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优秀歌手”。再如宣汉民歌《苏二姐》,于1950年由宣汉县马渡关镇人李依若参加川北行署举办的民歌座谈会和演唱会时登台演唱,淳朴的民歌风味和浓郁的巴山特色引来满场轰动。原全国音协主席时乐蒙,将《苏二姐》的旋律原汁原味地运用到了他创作的合唱歌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中,唱遍大江南北,享誉锦绣中华。
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一位外国游客在观看了宣汉原生态的土家族民歌《薅草锣鼓》后赞不绝口,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位成都的资深文化人在观看了《薅草锣鼓》的表演后,深情并茂地说:“眼前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我们也许还没有具备欣赏的水准,不知道它们的价值有多高,但我相信他们表演每一件作品,没有一件是一样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在这世界上是唯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宣汉人在演唱巴山歌时会有所取舍。随着巴山歌的广泛传播,巴山歌已经远远超出了本来的含义,用途也日益广泛,成为宣汉大地上普遍的一个文化现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宣汉县纪委监委在东林乡政府会议室召开澄清正名通报会,及时澄清了该乡乡长胡彩霞被匿名举报其工作中存在报销费...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