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里的奇风异事 地方志·宣汉篇
部分志书
志书中的图片
宣汉县地,周朝属巴国领域,秦为宕渠县地。县境置县始于南朝刘宋初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县治时置时废,时分时合。明成化元年(1465年)复置东乡县,民国3年(1914年)秋改名宣汉。此地素有编史修志的传统,明清以来均有县志版本。
1994年,该地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新的《宣汉县志》,记载了1985年前全县的各项史资。2011年,出版续修《宣汉县志》,此书以地方特色,按属性分篇,横排竖写,纵向贯通,述、记、志、表、录、图并举,时间上限为1986年,下限至2005年底止。
A 东乡“古八景”
明代有一个进士名为吴潜,任夔州知府期间,于正德四年(1509年)主编了《正德夔州府志》。在该志卷七“古迹”中,将所属12县之一的东乡县内风景列出,并对每一景点按景赋诗,描绘景色状况。这八景分别是“榜山文笔”“铜口渔灯”“龙滩夜月”“石鼓春涛”“峨城烟雨”“文字晴岚”“方山肖斗”“曲水传觞”。
清嘉庆《东乡县志》、光绪《东乡县志》和民国《宣汉县志》对东乡“古八景”均予记载,2011年出版的《宣汉县志》对其所在地址、景致特点、现状等作了略记。此八景有的至今仍可见,有的却因各种原因损毁。
书中记载,“榜山文笔”在县城南笔架山下观音岩,因岩若挂榜得名,今岩犹存,树木掩护。“铜峡渔灯”在胡家跳河附近,“每当夜色朦胧,江中渔火点点,波光闪烁,景色如画”,因乱石阻流、遂石壁刻有“至此上岸”4大字以示警,上世纪50年代,整治航道,乱石已除。“龙滩夜月”在龙背河中,有长百米巨石,酷似游龙,名龙脊滩,下临一潭,故名龙潭;明月之夜,摇曳堪赏,今仍为垂钓、郊游胜地。“石鼓春涛”,黄石乡前河中巨石如鼓,春水击搏,浪涛翻滚,上世纪50年代,疏浚河槽,巨石爆毁。“峨城烟雨”指峨城山,山势雄伟险要,常为烟雨笼罩,多家报纸对此有报道,还被录入《中国地名录》。“方山肖斗”指方斗山,山顶每逢朝暮,云雾迷离如画,山至今仍完整屹立,沿公路乘车过此可探望。
八景中,“曲水传觞”颇有雅调。此景在普光镇中河上游2公里许的流杯滩,古人于环曲的水流旁宴集,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称“流觞曲水”。上世纪50年代,整治河槽,炸石疏浚,此景已毁无存。该县志中记载,《夔州府志》对“文字晴岚”重点描写,文山又名文字山,文山孤峰突起,晴日山间雾气缭绕,令人陶醉。后又发现文山东麓,下八场头有一巨石悬立河岸边,潭深水碧,背后文山耸翠,高岩凝黛,每当落照返射,石壁苔痕苍翠可观。晚唐诗人罗隐在此游历时,咏有《文字山滩》,同时题写“字壁霞苔”4个大字,后人将4字刻在巨石上。此景后几度遭遇洪水,悬石断裂,坠落河中,河中巨石今犹存。
C 奇异现象让人惊叹
1994年出版的《宣汉县志》中,还记录了该地出现的一些奇异现象。《宣汉县志》记载,民国33年(1944年),《宣汉民权旬报》报道了一件罕见之事,白马乡一妇女两月生两胎,“向锡禄之妻罗氏,9月生一女,复于10月又生女,一月一胎。”
该书还记载了两次蛇集会的场景。1936年6月,大成乡柏林村五组大田的小溪水中,有数百条蛇集会,青竹标、乌梢蛇、枸皮板、麻子蛇、红蛇、短尼蛇、松花蛇等,种类众多。这些蛇在水中,头向上游来游去,不少放学回家的学生都看见了,此事流传甚久。1947年一个盛夏的早晨,十分闷热,天将下雨,双河乡纸厂河坝的河水暗绿,一条两尺来长的麻花水蛇游来游去,捕鱼的学生侯大士等用竹竿吆赶,随即潜入水中。没多一会儿,水上竟有四五条同样的蛇出现。学生不断追打,可不但未打着,蛇还越来越多。很快,四五条增到十来条、几十条、几百条,颜色相同,大小差不多,不到半个时辰,几乎满河皆是。学生们立即上岸大喊,沿河两岸霎时出现许多观者。直到傍午时分,河里的蛇才渐渐散去。
宣汉自东乡建县以来,历史长达一千多年,其政治、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多位编志工作人员查阅大量史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四改纲目,五易其稿,最终成书。《宣汉县志》横概发展变化之全貌,纵汇时间断限之精华,纵览全志,纲目井然,博精结合,算得上是一部记载宣汉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全史。
B 土家风俗保留完整
1985年,宣汉县政府发现,县境樊哙、龙泉、渡口、三墩、漆树等乡大部分群众的耕作方式、生活习俗、亲属称谓、风土人情、民歌民谣等方面与汉族不同。经过省、市、县民族事务部门,及有关部门查找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核证,当地村民一部分为僚人后裔,一部分从湖北恩施等地迁人,确认为土家族。2000年人口普查,全县土家族人口为30891人,分布于34个乡镇,上述5乡镇的土家族人口达到30565人。2005年,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乡改建为土家族乡,原行政区划不变。
《宣汉县志》中记载,土家族服饰“多以花色装点,衣服领口、袖口都以易色嵌边,裤脚管口缀花,鞋尖或以色线绣花,或以纤维结束系于鞋尖,甚至草鞋尖也系花束”。土家族喜用苎麻织布,经浸染色后缝衣,俗称“麻布口袋”,男穿对襟衣或长袍,女穿满襟衣,未成年女子内衣还会用丝线绣成各色花、鸟、虫、草等图案。男女均穿扎腰裤,若男人不穿,会遭人白眼,姑娘们也认为男人穿扎腰裤是潇洒大方的象征。土家男女习惯缠头中,男缠白色,女缠蓝、青色,女子头巾长,缠的圈数多。
土家族的亲属称谓与当地汉族人有明显不同。父亲被称为哀爸、“牙”、伯伯;母亲被称呼为哀姐、“美”、奶子;称呼祖父为叽、翁爸、公、爹爹;称呼祖母为甏(bèng)、翁妈、奶、婆、娘娘;叔伯则被称为满满。
“哭嫁”最显土家族风俗。姑娘在出嫁前要哭诉离别之情,主要表达对长辈养育之恩,兄妹手足之情,邻里关照之爱的不舍和感谢。姑娘哭得越伤心感人,越说明姑娘聪慧,不失娘家体面,亲朋好友亦会以此为荣。哭嫁时,娘家婶娘、嫂子、弟妇、姐妹等人会陪哭,主要倾诉难舍之情,教育出嫁姑娘要善良贤淑,侍奉好公婆,做个贤妻良母。若有男性陪哭,还会得到众人夸奖。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文/图
新闻推荐
□宣汉县大成镇三桥中心校杨浪声乐艺术是舞台表演艺术,完美的声乐演唱不仅需要精湛的演唱技巧、充沛的感情,还需要良好的舞...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