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坝遗址进行第五次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效果图
考古发掘现场
12月11日,笔者在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罗家坝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现场看到,考古工作者正在有序勘探。
据悉,此次考古发掘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实施,相关工作人员12月3日进入考古发掘现场,本次考古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
罗家坝遗址,是四川省20世纪末发现面积最大的先秦巴人文化遗址。2000年,该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9年四川省十大文物工作成果”。
2001年,罗家坝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古蜀船棺葬遗址一道,被评为“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是全国150个重要大遗址之一(四川省共9处)。
□王兴寨 曹仁成
【发掘历程】
罗家坝遗址位于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分布于渠江流域中河与后河交汇的一级平台上,总保护面积103万平方米,包括罗家坝“外坝”和“张家坝”,总面积140多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该遗址曾为东乡县城所在地,在此建县兴废长达730年(公元555年至1283年)。
20世纪70年代,当地村民挖泥烧砖挖出青铜罐,四川省博物馆文物专家前往考察,采集标本,认定罗家坝外坝为“战国土坑墓群”,张家坝为“汉代遗址”。
作为中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巴文化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1996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发掘罗家坝战国土坑墓群。1999年、2003年、2007年、201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曾先后四次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1999年9月至11月,考古人员对罗家坝遗址实施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清理墓葬6座、灰坑19个,房址1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00余件。
2003年3月至7月,对罗家坝遗址实施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个,在清理33号大墓时,出土了大型青铜礼器、巴式青铜兵器和巴人印章等文物。此次出土青铜器、陶器、骨器、铁器、玉石器等随葬品600余件、陶片3000余件。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涵盖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时期,历史年代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2007年6月到2008年1月,对罗家坝遗址实施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53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6座、灰坑14个,出土各类文物500余件,其中铜器230余件、陶器200余件、玉石骨器近90件。此次发掘,实现了“八个首次重大发现”,即:在该遗址中发现了“船棺葬”、俯身葬、“人殉”、陶器刻有“符号”、“木盾”痕迹、“三棺合葬”、用人头作“牺牲”、“凤鸟图案”纹饰。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罗家坝遗址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00平方米。2017年1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此次罗家坝遗址考古成果: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厚度为1.5米-3米,涵盖新石器、商周、汉代3个时期,共清理不同时期墓葬、灰坑、沟渠等各类遗迹近百处,出土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等各类小件近千件。这是迄今为止嘉陵江流域发现的文化堆积最厚、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不仅填补了川东北新石器时代考古距今5300年至4500年时间段的空白,也为巴文化可能起源于川东北,提供了考古证据。
从1999年至今,该遗址已进行4次联合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巴文化遗存,出土各类文物1400余件。其中,33号大墓出土青铜礼器、兵器、彩绘陶器和印章等珍贵文物200余件。
【延伸阅读】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作为遗址公园核心项目,于2017年11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建设。目前,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概念性设计方案成功通过省文物局专家评审并成功立项。功能定位为,“集巴文化方面文物保护、收藏保存、陈列展示、挖掘研究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总建筑高度24米。主要包括藏品库区、陈列展览区、综合办公区、文保技术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社会教育中心等功能区。
据悉,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集巴文化学术研究、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主题公园,以及全国最大的巴文化遗迹和文物展示区、最具代表性的巴文化研究基地,对外全面展示罗家坝遗址出土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为深度包装巴文化品牌,加快巴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巴文化精髓,着力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提供综合平台。(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交房公告尊敬的名悦华府业主:您好,我公司开发的名悦华府项目住宅部分已通过验收,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现予以交房。一、交付时间...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