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字描绘通川区的前世今生 地方志·通川篇

达州日报 2019-11-15 09:29 大字

志书中的地图

通川区的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近千年来,称谓数易,东汉始置宣汉县,西魏又称石城,隋名通川,之后陆续更名。《达州市通川区志》采用语体文、记述体,采取篇、章、节、目、子目五个层次,以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综合运用,以志为主,横排纵述,用120万字记录了通川区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方志记载别致风景

通川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达州市中部、大巴山南麓、嘉陵江支流渠江上游的州河北岸,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河谷、平坝,整个地势四周高,中部河谷一带较低。此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短夏长,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其优良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促生了许多别致的景色。

嘉庆《达县志》卷四十六记载,翠岭祥云、北岩夜月、龙爪清潭、西寺晴霞、烂柯棋局、凤岗绿竹、山垭仙迹、铁山晓日为达州古八景。其中,地处城区的龙爪山上的龙爪塔是通川主要景点之一,也是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

据文物部门考证,该塔建于唐朝年间,乾隆十二(1747年)年增刻本《达州志·舆地图》就已绘有龙爪山图,先后经嘉庆十八(1813年)年和光绪十四(1888年)年两次补修,1987年又按原貌对塔进行了维修。此外,通川境内绿色景区资源、红色旅游资源都甚为丰富,各个娓娓动听的传说来自民间,更为记录历史轨迹一事增墨添彩。

民俗习惯传承久远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会逐渐形成一系列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并世代相传,习以为之,人们把这些文化活动概括地称为“民俗”。在建房、栽秧挞谷、养猪、拜师学艺、开业贺喜、祝寿、宴席、饮酒、婚嫁、丧葬、满月等各种生产、生活、礼仪习俗方面,通川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古习,有的习惯更是延续至今未改。

《达州市通川区志》中记载,“择地基”是建房的第一步,交通便利、水源好、燃料近、避风处为房宅基地的上选,地址选好后,需择一吉日良辰才能动工。不论是修建砖木房、架子房、土墙房,还是砖混结构房、平房、楼房,均由掌伙师负责,亲戚朋友邻居则作为小工帮忙。待墙壁修成,又择期上梁,掌伙师则要手持斧头、凿子,在中梁祭上雄鸡血后,将其升上,并赐予吉利话。中梁正中挂有红绸(布),书有“紫微高照”条幅。升梁时,新屋道道门坊上贴大红对联,鞭炮齐鸣,接着将檩子升上依次安好,椽子于檩上按一定尺寸钉上,传上瓦匹盖好,房屋便落成了。这天,亲朋好友邻居还会登门送礼道喜。

祝寿,俗称“办生”,人从小儿周岁时就要开始办,以示此后顺顺利利,成人常年生期叫“散生”,不兴大办,而每10年为一“整生”,多数人必办。特别是60岁以后的老者对生日很是重视,为表达喜悦之情,除了设酒席宴请亲友,有的家庭还会雇请锣鼓、唢呐表演队前来祝贺。

方言文化富有地域特色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声音,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从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同时,它也必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各地因为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因素的差异,从共同语中继承,并发生变化,创造出新的词汇,或新的含义。《达州市通川区志》记载了很多地方方言。

达州方言和普通话相比较,具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特征,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区别特征。例如,顽皮方言称“作孽”,谎话叫“扯把子”,土匪是“棒老二”,试一下说成“告一哈”等。达州方言的程度副词也独具特色,很黄、很黑、很白、很好用方言分别表示为“鲜黄”“黢黑”“迅白”“寡好”。此外,“哈”“得”两个在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许多爱用“哈”字来记录的实词和虚词,可以用作动词、名词、量词、语气词等,而“得”的读音不同,语义不同,词类分属有也不同,且其句型选择灵活多样。

影响方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历史渊源就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有过两次大规模移民潮,历史上被人们称为“湖广填四川”,这个过程中就曾产生过新词汇——“解手”。据相关学者介绍,当时,四川经历战乱,人口急剧减少,官府便决定强制性移民,为防止移民逃跑,便捆绑上路,移民要上厕所时,要向官兵报告需要解开手上的绳子,久而久之,大家就将上厕所简化为“解手”,并袭用至今。

通川区历为州、郡、府、县治,是达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达州市通川区志》120万字,全面记述了通川从自然到社会、从经济到政治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客观反映了通川各项事业的历史轨迹,更展示出通川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文/图

新闻推荐

达宣快速通道二期工程建设快速推进

达宣快速通道备受市民关注。目前,洋烈州河大桥主跨挂篮浇筑已完成任务过半,隧道建设已完成工程量的70%,路基完成工程量的85%...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