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方言拾趣(二)
□韩奕
闪骰子
遥想当年,打麻将赌钱,属不法行为。公安、纪检等部门曾采取住学习班、罚款、没收、处分、拘留等办法制止。转眼已是二十多个春秋,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拉锯战中,麻将终于取得了半合法地位。如今,大小麻将馆如雨后春笋,遍布万源的大街小巷,而一个新名词由此产生。
那还是一个手搓麻将的岁月。某日夜晚,张、王、李、赵四赌友围桌酣战,张某手气奇佳。搬庄、调座位等方法,都挡不住张某猛虎下山般的运气。当张某打了一个杠上花后,抓起两粒骰子正要掷下去时,坐在上首的王某灵机一动,从张某手中抢过一粒骰子道:“闪你娃儿的骰子,挫你龟儿的手气。”张某赢了钱,兴致极高,满不在乎地将剩下的一粒骰子掷了出去。说来也怪,闪骰子后,张某的手气竞如泄了气的皮球,将胜利果实吐了个干干净净。
从此以后,“闪骰子”一词在赌友中流传开来,并逐渐传入大众口中,并把它的意思引伸为“捣乱”或“不守信用”的行为。
我儿吸
“我儿吸”来源于“我儿喝”。当年的重庆知青们,为表达对某事物的可信度,常常使用这个言子。
例如:李知青在路上碰见了赵知青。李知青吼道:“崽儿,把烟拿出来撒起噻。”赵知青回答:“确实没得,我儿喝你,兄弟伙也抗了几天(儿)的瘾了。”
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七年,近万名重庆知青到万源农村落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当地的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儿喝”也渗透进年青人的口语之中。也许是“喝”字与“吸”字意思相近,时至今日,漫步万源的街头巷尾,还不难碰到几个头发染得焦黄的小青年,聚在一起,叼着香烟,大声喧哗:“我儿吸,明天老子不把毛娃子弄倒来摆起,是众人的儿。”
崽儿们回重庆去了,“我儿喝”却留在了万源,只是变异成了“我儿吸”。
老师傅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文革以前,在秦巴山区农户的堂屋里,正对大门的神龛上有一个牌位,上面墨笔楷书:天地君亲师位。国人尊师的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也不知哪年哪月,“老师傅”一词却变了味。
那是一个春天,在宣汉县的乡村公路上,一位年青漂亮的农村少妇为了省钱,乘一辆货车前往县城。不料那司机乃色中饿鬼,不断地摆些偷人的龙门阵来挑逗少妇。那少妇正襟危坐,不为所动。在一僻静处,司机停下车,打开车门,就在路边小便。完毕后,还故意不扣裤扣。上车后,一边驾驶一边去摸少妇的大腿,那少妇坐人家的免费车,不好撕破脸皮,只好左右躲闪,口中不停地叫“老师傅,要不得!”。
司机虽然没有达到目的,故事却不胫而走,传遍宣汉。先是宣汉人不愿当“老师傅”,后来万源人也不愿当“老师傅”,因为“老师傅”成了流氓的代名词。
早包谷
早包谷又叫嫩包谷,乃巴山农夫们的传统食品。
煮包谷条子,烧沸一锅清水,将一根根嫩包谷投入其中,须臾便熟。入口时满嘴清香,做法简单,吃后营养;包谷粑,把嫩包谷用石磨推成浆,用桐子叶包起来蒸熟,入口时既有桐叶的清香,又有包谷的甘甜;揽糊糊,把磨好的包谷浆倒入沸水中不停搅拌,一锅糊糊就作成——此物最宜老人与小孩。糊糊虽是流质,却很经饿。
嫩包谷的多种吃法,说明它与大巴山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于是,早包谷一词,便在他们的语言中产生,主要用于借指结婚早的人。如张某对王某说:“哎呀,你才四十多点,就抱孙儿了,真是一窝早包谷。”
早包谷一词既有形象,也有借代,还有一点调侃的意思。
扯靶子
“扯靶子”与普通话里“撒谎”意思相近。例如:煤老板张某带着二奶到苏杭二州风流快活。妻子打电话问:“你在哪里?做啥子?”张老板回答:“在湖北黄岗,找火电厂财务室收货款”。
由此可知,扯靶子是用一些正当的理由,来掩盖一些不正当的勾当。
查字典,“扯”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拉住不放,二是将东西撕碎。
靶子,古人用来练习射箭,今人用来练习打枪,当然是一种非常显眼的目标。扯起靶子,就能转移人的视线,掩盖其实质。万源人用“扯靶子”来描述弄虚作假行为,比普通话里的“撒谎”,更形象,更生动。
新闻推荐
通过掌上达州回复网民提问耐心接待来访群众(上接第4版)不能将户口从城区迁往农村市民刘先生问:能将户口从城区迁回农村吗?...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