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人生航向标 □张平

达州日报 2017-05-15 11:27 大字

[摘要]□张平

张平近照

蓦然回首,我与达州日报不知不觉结缘20余年了,回想起自己由一名基层通讯员到现在成为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达州日报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成为我人生的航向标。不管是险滩礁石,还是惊涛骇浪,他都如一个沉稳老练的舵手,载着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我是一个文弱书生,自小喜欢写作。早在读小学的时候,当语文老师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说,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大文豪,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那时,懵懵懂懂的我,心里就萌生了想做一个作家、诗人的梦想,希冀着有朝一日能够将自己写的文章变为铅字。

1986年,我考入宣汉师范学校,学习之余,写了不少“豆腐干”,信心百倍地寄到杂志社,但一次次都化为泡影。1989年,我毕业时被分配到一所边远的乡村小学任教。工作之余,我仍然对写作情有独钟,学校订阅的报刊杂志,我都爱不释手,翻来覆去地看。特别是《通川日报》,成了我每天必读的报刊。我也试着给《通川日报》投稿,虽然一封封满载着希望的稿子一次次石沉大海,可我始终痴心不改,坚信总有那么一天会实现愿望。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我写的一则消息终于在《通川日报》上发表了,还收到了一张5元钱的汇款单。我急忙跑到乡邮政所找来这张刊登我作品的报纸,高高兴兴地带回家,挥舞着,当着妻子和孩子的面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它珍藏在我的书柜里。

从那以后,我信心更足了。为了提高上稿率,我通过报纸的联系方式,主动与报社记者联系,请教写作和投稿方面的知识。每年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稿子20余件,我也多次被区教办、县文教局表彰为“优秀通讯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笔杆子”。1998年,我有幸被学校推荐到通川日报社参加“全市骨干新闻通讯员培训会”。那一次,我第一次与报社李贵老师等一些编辑、记者谋面了,聆听他们的教诲,过去写作中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特别是这次会议后,报社叫我们回校后,建立小记者站,带动学生学写新闻。回校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小记者站工作,我认真组织小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活动。看到小记者的一些作品刊登在《通川日报》上,学生笑了,我也笑了,学校领导和同事都笑了,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从此,写作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事。从写信息、消息等“豆腐干”到写大块头的通讯,只要有好的素材,不管路程再远、工作再忙,我都不辞辛劳赶赴现场采访。周末节假日、晚上夜深人静时,是我伏案写作的最佳时间。那时,由于没有电脑,稿子写好后,还要工工整整地抄写到稿签纸上,有时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又重新抄写,一篇稿子从写作到完全投寄,往往要忙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妻子见我一天像着了迷,嗔怪到:“你一天除了教书,就是写写写,我看你能写个啥子名堂出来!”妻子既要忙上班,下班还要忙家务、照顾孩子,我知道我愧对她,也只能一笑了之。当妻子看到我的一篇篇稿子变成了铅字,乡上一些领导或者部门需要写个什么,就找我,妻子也便不再抱怨了。

2003年,县委宣传部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参加了考试。2004年4月6日,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从此,实现了由一个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的转变。《达州日报》成了我作品展示的主阵地,我的每一篇稿子都凝聚着达州日报社编辑的心血。在达州日报社领导、朋友的关心下,我积极撰写新闻稿件,每年在《达州日报》等媒体发表稿件100多件,一些稿子还上了《达州日报》头版头条。特别是2004年,我采写的《万人大转移》被评为当年中国地市报和四川新闻奖一等奖。这些年,我也多次被达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宣汉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因为工作关系,我没有专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但我的新闻情缘一刻也没有间断,只要遇到好的题材,我仍然忙里偷闲坚持写作,积极向《达州日报》投稿,每年在《达州日报》等媒体上刊发稿子20余件。2016年12月,时隔8年之后,组织上任命我为宣汉县委报道组组长,我又回到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上。现在,我重新挂起相机,回到《达州日报》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达州日报》,我人生的航向标,将再一次载着我驶向光辉的彼岸!

新闻推荐

大山唱响青春之歌

肖琳在领奖台上。鞠鹏摄冉香山在乒乓球兴趣班上课。编者按“四川青年五四奖章”是四川青年的最高荣誉。5月4日,第20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12名青年获奖。这其中,来自大山的两位青年,用他们...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