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专访市委农工委主任李晓波

达州日报 2016-12-06 00:00 大字

[摘要]——专访市委农工委主任李晓波

“当前,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日前,市委农工委主任李晓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达州是全国、全省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三大“富硒”农产品产区之一,相继被认定为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糯稻之乡、中国乌梅之乡和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醪糟之都以及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但达州农业一直大而不强,特别是如何组织“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将达州市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是摆在面前的现实课题。李晓波说,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发展定位,是在综合分析、客观评价以上挑战和问题的基础上开出的一剂“治病良方”。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出“绿色、富硒、生态、康养”特色,产业布局上重点围绕“3+6”优势特色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油料、生猪三个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蜀宣花牛、特色家禽、茶叶、果蔬、中药材、油牡丹六大特色产业,到年,建成特色产业基地万亩以上,形成多村一品、多乡一业、县县有主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实施农建综合示范工程,强化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积极探索丘陵山区推进农业机械化新路子,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同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等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销售贸易、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业和农业服务生态圈等新业态。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立足优势特色,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将资源优势转化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实现达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龙型经济”。到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率分别达到%和%。在培强扶优大力支持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招大引强,重点引进市场竞争力、产业带动强的中外知名大型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大竹醪糟、巴山雀舌、灯影牛肉、旧院黑鸡等名优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名优特新”富硒农产品。到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个以上。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重点围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生产激励机制等重点领域开展改革创新。一方面,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六权同确”,确保到年底全面完成。通过在通川区、宣汉县的先行试点,探索扶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政策措施和机制。同时,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年全市将建成“覆盖全市、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市级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家庭农场评定机制,全面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继续优化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集多位一体的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达川区、宣汉县、大竹县、渠县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涉农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改革,在全市范围内稳妥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

开展“四好村”创建

激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开展省、市、县三级“四好村”创建活动,具体标准涉及4个方面个小项,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增收、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治理、基层党建、精神文明、乡村治理、依法治村、平安创建、农民培训等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

市委农工委将严格按照“县(市、区)申请、市上核查、社会公示、命名授牌、动态管理”的创建流程开展创建。评定的市级“四好村”,将由市委、市政府命名授牌,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在市、县级“四好村”基础上创建一批省级“四好村”。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促进”,进一步激发农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助推达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罗丹

新闻推荐

主打“有机牌” 种植“优质稻” 这个大学生不按常理出牌 □杜林 本报记者 孟静 摄影报道

□杜林 本报记者 孟静 摄影报道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