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周宣:扎根深山的“大树”

达州日报 2016-11-15 00:00 大字

周宣,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建卡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在贫瘠的小山村——宣汉县漆碑乡大树村一干就是21年,终成了群众心中的“大树”。

“我就要留下来改变这里”

“你到我公司来搞管理,年薪10万,先签3年”。落户大树村的惠芙公司周总向周宣抛出了橄榄枝。惠芙公司在大树村的发展过程中,周宣各方面能力给周总留下了深刻印象,千方百计想“挖走”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面对丰厚的待遇,周宣以“我是共产党员、是支部书记,大树村群众需要我,公司需要我服务、协调,我责无旁贷”婉言谢绝。

周宣刚入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正是外出务工高潮。江苏昆山、辽宁大连的两支漆碑籍创业务工团队正干得风生水起,不少人发了大财。曾有朋友动员周宣外出加盟创业,正在代课的妻子刘宗春也劝他离开大树村,并承诺自己放弃代课陪同外出。周宣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打消了外出念头。他说:“老家太穷了,我是党员又是干部,我就要留下来改变这里。”妻子骂他“死脑筋”,无奈还是一同留了下来。

孩子都是家长的盼头,2012年周宣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城最好的中学。他城里没有亲戚,十二三岁男娃没人管教容易出问题。远在巴中的一个亲戚颇有经济实力,动员周宣进城,并垫资让他做点小生意,好照顾孩子读书。面对这样的机会,一家人自然高兴。但面对日益好转的大树村,即将见效的茶产业和全村群众的致富梦,周宣还是没有进城。最终是夫妻两地分居,大树村留下了他坚守的身影。

“当干部就要铁打千层皮”

当初的大树村公路不通,吃水靠天,缺电少钱。已任支部书记8年的周宣对“两委”干部说:“改变落后面貌就要苦干实干,当干部的就要铁打千层皮。”

2006年开始,周宣就拉开大树村公路建设序幕。在没有上级部门资金的情况下,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当年完成了宽4.5米长5.7公里村道公路硬化,成为全乡第一个硬化村道公路的村。此后数年,他积极向上争取,多方筹资筹劳,先后建成村道公路延伸段和组道公路,实现组组通公路。目前,全村村组道路达41公里,硬化18.5公里。

大树村属喀斯特溶岩地貌,地表水涵养不够,群众饮水及土地灌溉都很困难。为解决水的问题,周宣四处奔走,从资金筹集到项目建设,无不全程参与,多次累倒在工地。目前,全村建成安全饮水工程8处,建成覆盖全村低山区域的提灌站1座,全村1275名群众及村小学120余名师生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群众富起来是我的最大愿望”

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没有增收路子还是留不住人。“让群众尽快富起来,一直是我的最大愿望。”周宣说。结合全县开展的“脱贫攻坚党旗红,奔康路上争先锋”活动,周宣根据大树村地广人稀,土壤适合种茶的实际,决定将茶产业作为大树村助农增收的路子,融入全乡茶产业发展大格局。他多次邀请县茶果站技术人员指导,持续发展茶叶700亩,打造了“大树村无性系良种茶标准化种植基地”,牵头成立“大树村仙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并发动群众茶间套种魔芋,弥补了茶园投产前群众的收入空白。目前,茶园已投产见效,仅此一项,村民年收入就增长了近千元。

脱贫要靠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要靠龙头带动,周宣早有这种意识。四年前,周宣多方游说,硬是把惠芙公司引到了大树村。现在,大树村“千亩花海”绽放,一片美景映眼帘。今年,在市县招商部门的引荐下,周宣积极对接,使福建宝山红茶业公司最终选址在大树村,注册为“达州市宣汉县红冠茶业有限公司”,其产品命名“川东红”品牌。

“感谢周书记,我们种的茶叶有厂家收购了,原来长成树叶子的茶叶变成了钱,有劳力的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没几个人愿意出去打工了。”大树村三组组长刘启周自豪地说。据悉,今年以来,惠芙公司和红冠茶业公司单工资支出就达30余万元。“贫困群众在这里干满一个月就可以实现当年脱贫”,县扶贫办一领导对大树村的脱贫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大树村的变化,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赢得了周边村组干部群众羡慕。漆碑乡党委书记严刚说:“大树村的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艰辛的过程,因为这里有一个坚守山村、致力发展的好支部书记。”

的确,变化源于坚守,坚守源于信念,周宣自己的话是最好的诠释,“我就是这里的一颗树,就是要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

□陈兴均 特约记者 王兴寨

新闻推荐

达州市以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为统揽以新

达州市以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为统揽,以新村建设和产业重建为抓手,努力实现灾区全面恢复和更高水平的建设——3月1日,渠江流域灾后新村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渠县举行,来自四川省渠江流域...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