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圣水村脱贫奔康的三大“法宝”

达州日报 2016-08-16 00:00 大字

宣汉县茶河镇圣水村辖6个村民小组628户、2478人,其中贫困户139户、423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村。2015年以来,该村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脱贫致富”这个核心,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产业发展为支撑、改革创新为动力,成功探索出川东北地区贫困村脱贫奔康新模式。

日前,记者随市脱贫攻坚办工作人员一道,走进圣水村,探寻该村脱贫奔康的三大“法宝”。

创新“农房按揭”建设新居

走进圣水村,青山巍峨、绿水环绕,产业连接成片,房屋星罗棋布,如同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该村去年建成特色民居住房75栋,完成旧村落改造提升258户,过去矮小阴暗的老旧土屋,如今变成了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小别墅。这一切得益于该村在农村危旧房和土坯房改造工作中,创新实施的农房改造按揭模式。

财政补贴作订金。由村集体组织,将需改造的农村危房和土坯房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风貌、统一复耕,引进业主按每平方米600元的价格垫资修建。农户自愿筹集部分资金加上财政补助的危旧房改造资金合计达到2万元,就可交付业主作为新房订金。

建筑工资抵房款。农户自己调整土地、确定户型、监管质量,并参与房屋建设,获取的薪酬直接抵付房款。在整个新村建设中,农户建筑工资能达到3万元,加上订金2万元,达到房款的70%即可入住。

劳务分红扣余款。余下的房款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和劳务收入逐年支付,并且不计利息。大部分农户只需两年时间就可抵清剩余建房款。

探索“三金模式”助农增收

住上好房子的前提,是要有好的收入。圣水村通过创新农民增收机制,走出了一条“租金、薪金、股金”协同增长的持续增收新路径。

土地流转收租金,增加财产性收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进业主组建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田每公顷9000元、地每公顷6000元、荒坡每公顷1800元的价格,集中连片流转土地200余公顷,发展猕猴桃、青脆李等产业,成功解决了土地细碎化、土地利用率低和土地闲置等问题,每年农民人均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500元。

农民务工拿薪金,增加工资性收入。采取本地入园务工与劳务输转相结合、“走出去”与“收回来”双向互动模式,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方面,园区常年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基本满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务工需要。园区根据技术含量和劳动强度,按照每个工作日60元至100元不等的价格支付薪酬,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另一方面,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创业,全村2015年劳动力转移8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3200万元,户均年收入5万元。

合作经营分股金,增加经营性收入。积极推行“农户+专合社”联合经营模式,专合社负责提供树苗、肥料等生产物资及技术支持,农民负责日常生产及管理,产品由专合社统一包装销售,所得收益农户与专合社按3:7比例分红,农户与专合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持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实施“提升工程”美化新村

圣水村大力开展美丽新村提升工程,确保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实施基础提升工程。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00万元,鼓励业主投资300万元,新修环线公路8公里,加宽村道公路16公里,组道硬化率达到70%、入户率达100%,硬化园区生产便道4公里;整治山坪塘5口,新修灌溉渠系5公里,修建标准化蓄水池2个,铺设管道4公里,彻底解决了园区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产业升级工程。一方面利用境内特有的天然优质弱碱矿泉水资源,引进先进的机械智能化生产线,做大做强圣水饮品产业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境内四大古寨和圣水寺古庙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体验游、采摘游。全村已发展星级农家乐5家,有力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建成占地17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阵地、合作医疗站和电子商务超市,建成占地500平方米、可收纳20名孤寡及独居老人的农村幸福院。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引进社会资本投资1000万建设占地5000多平米的老年公寓、健身广场、停车场、垂钓中心,成为老年朋友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的胜地。

□冯小芳 本报记者 谭楚甲

新闻推荐

巴山大峡谷(外二首) □符纯荣

□符纯荣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