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7岁孩子的一句话让我很难过

四川日报 2015-12-15 08:56 大字

学员:团省委少年部部长 安玲

蹲点地:达州市宣汉县东林乡

12月3日 星期四 阴

静谧的东林乡,1.2万人口。短短10公里坡陡而弯绕的山路,将繁华世界阻隔在外。

出于做少先队工作的本能,我决定先去学校看看。一个地方的教育状况、孩子的状况,能让我迅速而准确地知道当地真实的基本情况。

东林乡中心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全校400余名学生,今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仅20余人。乡中心校校舍整洁,中午按5元标准配备的营养午餐,由政府匹配4元、个人承担1元,孩子能吃得又饱又好。我问一位副校长,学校的留守学生占多少比例?他说,90%吧!因为能走的都被家长接走了,留下的都是穷孩子。比如,2年级的男孩小松只有7岁,有一天放学回家哭着说他不想上学了,问奶奶“为什么我上学的路这么难?”

听到这里,我一下子很难过。是怎样一条路会给孩子这样的恐惧?我叫上墩坡村的村会计带我走一次孩子的上学路。

学校与墩坡村的聚居点前几年通了公路,但路程较远,为了节约时间,孩子们都会选择走山路。山路是一条至少50度的大斜坡,铺路的石头杂乱细碎,每一步都需要找到精准的落脚点才能继续前进。山里雾气大,石头湿滑,在山路上结结实实摔了两跤之后,再爬过一大段很陡的黄泥坡,我终于到了小松的家,累计用了80分钟。

小松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地生活在泥土加木梁搭建的老房子里。小松爸爸脾气不好,打跑了小松妈妈后自己也跑了,还染上毒瘾,从不给家里寄一分钱,偶尔回家也是逼着老父老母拿钱。小松家已经被纳入低保,享受了政策兜底,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于,小松所在的墩坡村村小因孩子太少已经停办,而乡中心校又非寄宿制,只能走读,“小松”们不得不每天在湿滑的山路上艰难行走。更无法解决的,是父母的缺位,让小松的童年格外孤单。

在小松家,我答应奶奶,会和更多人一起努力改变小松的处境。我该怎样去实现我的承诺?能不能由少先队组织牵头发起一项“快乐上学路”的公益项目,募集经费着重解决“小松”们上下学的交通问题呢?

(本报记者 熊润频 林凌 整理)

新闻推荐

达州农信社发放小额扶贫贷款551万元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截至2016年5月末,达州市农村信用社今年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551万元,支持贫困户144户,贷款总额及户数位居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今年以来,达州农商银行发出突...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