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走出大山”到“扎根大山”

四川日报 2014-10-08 12:05 大字

寻访地:达州市宣汉县昆池职业中学

寻访对象:教师卢典学

最美理由:一位职教老师扎根山区25年,用他的知识与技能帮助乡亲们迈向小康,让山区旧貌换新颜。□袁婧 本报记者 江芸涵

“欠了学生好多课,要赶紧补回来。”距离教师节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今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卢典学没来得及享受荣誉,就投入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此前,参加表彰大会、准备发言材料耽搁了他不少时间。“扎根大山是我的夙愿。”这是卢典学的心里话。如果把时间往前推25年,这个生于大山、长于田亩的山里娃的“终极梦想”却是:走出大山。从“走出大山”到“扎根大山”,卢典学25年的职业教育生涯实现了这个转变。

卢典学1988年就读于昆池职业中学,作为100多名学生中仅有的3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本来他想考取四川农业大学,由于身体原因最后无奈落榜。一心想要走出大山的他,却考上自己的母校,成为了一名老师。“虽有不甘心,但是那个年代有一份工作,就很满足了。”学农学的卢典学,又开始教农学。

卢典学刚参加工作时,就遭遇当头棒喝。邻居家的甘蓝菜生病了,打了几次药都不见效,于是特地向他这位农学“专家”请教。被邻居拉着就往田地里跑,可是一筹莫展的卢展学也只有傻站着。“你还教学生,这个病都治不了!”邻居的一句话噎了他半个月。“知耻而后勇”的卢典学一边授课,一边抓紧利用空闲时间钻研学习、虚心求教,提高自己在农业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坚持,就是数年。夏季顶酷暑,冬季战严寒,手上磨出了水泡,水泡变成了老茧,换来一手的果树栽培嫁接修剪、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家禽家畜养殖等实用技术。

以茶出名的茶河乡,多年来由于技术缺失、管理缺位,其上千亩的茶园基本绝收。卢典学带了100多名学生到茶园实施更新改造。大山的冬天特别冷,为了让同学们有火烤,他就从山下肩挑背扛弄了几百斤煤炭到山上。但是成天在茶树丛里穿梭忙碌,他的手上、脚上长了不少冻疮,有的甚至溃烂化脓。

从第二年起,茶场就开始赢利了。到了采摘季节,茶场附近几个村数百位村民都在这里采茶、制茶,一季下来人均收入就有2000多元。南坝观光农业园、洪峰乡红岩果场、天台乡枣园、平楼苹果园……卢典学负责的果园、茶场、蔬菜基地等改造项目多达十余个。

络绎不绝上门咨询的乡亲们,成了卢典学家的一道风景。他索性开始为农民作农业技术培训讲座,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林果栽培技术》,而且从事了省级课题《涉农专业学生“双业型”培养研究》,成了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一个又一个调皮学生成为种植大户、养殖能手,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娃成长为技术骨干、致富农民。

[美丽点赞]

邹旬(卢典学2005级学生):多亏了卢老师,从争取政策、贷款办理,到租用土地、提供无偿技术支持,他都费了很多心血。在他的指导下,我的养鸡场年均养鸡2万余只,一年利润达到数十万元。我要像他一样留在家乡、干点实事。

新闻推荐

创建高标准农田助农增产增收

□张崇耀漆楚良本报记者袁婧“我把家里5亩地都租给了发展食用菌的业主,一年一亩地至少也要增加收入七八百元。”4月底,在宣汉县七里乡新芽村,自愿流转土地的村民张国杰,一见到记者就算了一笔账,他家5...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