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官义 95岁老党员的筑路梦 他,从低保金中攒钱修路 他,拆掉祖坟取条石架桥 他,甘当义务保洁护路员

达州晚报 2013-07-01 15:21 大字

[摘要]95岁老党员的筑路梦 他,从低保金中攒钱修路 他,拆掉祖坟取条石架桥 他,甘当义务保洁护路员

宣汉县东林乡牛背村有一条10多公里长的通村水泥路,这条路凝结了全村人的汗水和心血,也饱含着全村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回忆起修路的事情,村里人总要感念一个人,那就是村里的老党员王官义。王官义今年95岁,是宣汉县解放后第一批入党的党员。

曾经,牛背村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把路修好是全村几辈人的梦想。

2009年,宣汉县将牛背村通村公路建设纳入了国家项目进行补助。这个好消息让村里人兴奋无比,但40余万元的资金缺口又让大家觉得一筹莫展。村里人都不富裕,要凑齐这笔钱,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已经91岁高龄的王官义听说后,带头集了400元。

这400元钱,是王官义省吃俭用从微薄的低保金中一分一厘节约下来的,是王官义躬着老迈的腰身上山挖草药扯艾蒿几角几块积攒下来的。

村党支部书记不忍心收这400块钱,说:“你都这把年纪了,屋头又恼火,就不交钱了吧。”但王官义坚决不肯,坚决要交钱。

其实,修好这条路是王官义的一大心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王官义年轻的时候,就曾参加修筑这条路的工程,当时条件不好,路没修成功。

王官义的举动让全村群众深受感动,大多数村民纷纷响应村里号召主动捐款捐物。

在硬化通村路时,需要重新搭建碾子桥,碾子桥跨度约6米,为节省开支,村民们一致决定用几块长石搭桥。但距碾子桥最近的石山有几公里路程,加之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难以找到搬石的人,严重阻碍了道路施工,村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好办法。

又是王官义主动提出,将距碾子桥大约1华里远的自家祖坟撬开,取出长石搬运到碾子桥修建路基。但此意遭到族人的强烈反对,甚至对他嗤之以鼻。王官义成天游说族人,勉强取得族人的同意。碾子桥最终建成。

2009年12月,牛背村村道硬化工程全面竣工。

路修好后,王官义还是没闲着,拿着扫把,清扫路上的竹叶、树叶、垃圾和粪渣,如遇见乱丢垃圾的人,他会及时制止,耐心教导。村里人说,王官义是村道上的义务清洁工和环保监督员。

罗永森

白衣天使的生命赞歌

他,给病人端水送药;生病的老人说:“罗娃待人特别好,是个好医生!”

他,多次承担洪灾、地震、井喷、矿难等急难险重的抢险救援任务

他,一夜抢救3名危重病人,自己却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至今仍在康复治疗中。

让时间回到2011年1月28日晚到29日晨7点。这段时间,对达州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罗永森来说,是忙碌而且惊心动魄的。彼时,他值夜班,连续不断地抢救了3名危重病人。

“我动不得了……”7时15分,一起值班的护士接到罗永森吐词不清地打来的电话。此时,罗永森刚刚从手术台下来回到值班室。

同事们飞速赶到值班室,罗永森已倒在地上,神志模糊。CT显示,他脑干垂出血。随后,罗永森被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昏迷了20天,生命一度靠呼吸机维持。

“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只要需要,随叫随到。”这是大多数同事对罗永森的印象。同事们都记得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及送医送药下乡活动现场,都有罗永森的身影: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中,罗永森主动请缨到什邡抢救病人,时间长达半个多月;

在宣汉清溪井喷事件中,他不顾危险主动坚守在井喷处理第一线;

在万源瓦斯爆炸事件中,他及时为9名一氧化碳中毒病人进行救治,使他们转危为安;

在宣汉五宝乡特大洪灾救援中,他驻守抗洪一线20多天……

罗永森爱岗敬业,对患者特别好。

77岁的余长清老人,因患重症哮喘入院。得知老人儿子在外务工,老人缺人照料的消息后,罗永森在为老人细心治疗的同时,还到病床边对老人嘘寒问暖、端水送药、跑前忙后。“罗娃待人特别好,检查很细致,还时常来关心我,是个好医生哟!”老人说。

达县福善镇的石德珍女士患有重症肺心病,目睹罗永森为救治自己通宵忙碌,示意姐姐给他200元感谢费,被罗永森婉拒。后来,她们又悄悄把钱塞进罗永森办公桌的抽屉。罗永森发现后,及时将钱打入石德珍的住院费中。

咯血病人王知远记得,刚住院时,他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又焦虑又恐惧。是罗永森,每天坐在他的病床边和他交心、谈心,打消了他的顾虑。

罗永森今年34岁,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他应聘到达州市中心医院工作。“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为了这一神圣使命,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在应聘演说中,罗永森把这句话说得铿锵有力。

欧如川

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乡村实践 他,在“上访村”里架起“连心桥” 他,在“贫困村”里修起“致富路” 他,在村头设起“回音壁、说事墙”

2007年,33岁的欧如川被群众公推直选为大竹县姚市乡楼房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楼房村的“一把手”。然而,这个“一把手”并不好当。

曾经的楼房村,老百姓觉得干部坏,干部觉得老百姓怪,群众大事小事都往上面跑,还动不动就到县里上访,是出名的“上访村”、“落后村”。

欧如川是土生土长的楼房村人,当过村主任。他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村级班子战斗力弱,群众反映的事无人理;二是村基础条件差,大家看到其他村搞得红红火火,心中的埋怨情绪就更大了,觉得干部没为老百姓办事,说到干部就直摇头。

上任后,欧如川先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入手,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发动干部群众,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先是新修了贾儿坝大桥,结束了该村祖祖辈辈过河提心吊胆的日子,架起了干部群众“连心桥”。然后,欧如川又趁热打铁,继续发动群众修路,改善通行环境,短短3年多时间,该村从没一寸硬化路,到现在组组通水泥路,95%以上的院坝通便民路,公路网络纵横,四通八达,修路里程达到35公里,为老百姓修起了“致富路”。

架好桥,修好路,楼房村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新村建设。然而,群众对新村建设的开发有支持的,也有怀疑的。“怕又是搞花架子,走过场哦”,“肯定是搞面子工程撒”等,甚至有人还有抵触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欧如川立即召开村民大会,大会形成了“新村建设怎么搞,群众说了算”的共识。随后,村里组织部分老百姓到县内外新村建设点参观学习,紧接着又组织村民召开院坝会,让群众敞开讨论,在充分尊重了老百姓的意愿基础上,成立了有群众代表参与的民主理财小组、质量监督小组,设立“回音壁、说事墙”制度,让群众说事有地方,而且群众说的事都有回应。

人们心中的疙瘩解开了,楼房村的新村建设又好又快地推进,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和休闲健身广场,添置健身器材,新建了垃圾池,配套完善了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还因地制宜地搞了绿化美化。村里的面貌、村里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昔日的“上访村”“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本报记者 黄江涛·

三位普通党员的故事

今天是党的生日,让我们走近三位普通党员,听听他们那些不同寻常的故事

新闻推荐

贪污救灾款 宣汉三村干部获刑

本报讯宣汉县茶河乡某村主任、村支部书记、村文书三人在任职期间擅自将上级拨下的洪灾救灾款截留3万元,用作日常开销。近日,记者从宣汉县人民法院获悉,该案已作出一审判决,三被告人分别被判有期徒刑...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