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曾实记者走进宣汉县君塘镇杨烈村这个在年

四川日报 2012-10-03 17:45 大字

□本报记者 曾实

9月18日,记者走进宣汉县君塘镇杨烈村。这个在2010年“7·18”洪灾中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的村子,已看不到一点洪水肆虐的伤痕,而是一幢幢风貌整齐、错落有致的新村民居。

在恢复重建中,杨烈村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 “旅游统领、风貌润色,示范带动、一三联动”的思路正瞄准“川东第一村”的目标。

“找到了一直追求的幸福感”

当天,恰是杨烈新村的“逢场”天。早上7点过,秦红梅早早就打开店门忙活起来,张罗着自家的三个门面。“现在杨烈新村建设起来了,虽说生意重新开张也才两个来月,但来赶场的人都比以前多得多。”

秦红梅的三间门市就开在新村村口第一排小洋房右手边的路口,“口岸”相当打眼。楼上两层是自家住房,用秦红梅的话说,“现在找到了一直追求的那种幸福感觉了!”

其实,秦红梅也曾经拥有过属于自己的漂亮房子。1993年,秦红梅便开始在杨烈场镇上经营起了“小摊摊”。但可惜,杨烈老街道所在位置地势较低,当地又是十年九灾的自然条件,“年年都要遭洗刷几盘。”

提起这么多年打拼的生活经历,秦红梅仍然有些激动,“多亏政府帮忙选址重建,国家也给政策支持受灾户重建住房、门市,重建生活生产。如今,大家不仅房子住得好了,生意也比以前更好了。”

“以后生意肯定大有搞头”

67岁的刘建中老汉谈起自家的日子,脸上也绽开了花儿。刘老汉的大儿子在杨烈新村开了家餐馆,刘老汉老两口都在店里帮忙,孙子、孙媳妇、曾孙一家四代,四世同堂。“儿子、媳妇本来都在广东江门厂里打工,这前两个月搬家、装修、开店,大儿子才回来。“当时就说的,要是生意做得起走,就不回广东了。”说到这件事儿,刘老汉刚舒展开的皱纹又堆挤到一块儿去了,“现在来看,一个月能有个万把块钱的进账,媳妇年底回来也不得再出去了。”刘老汉的儿子刘国庆停下手中的菜刀、案板,走了出来,“现在这新村,按政府规划是要搞旅游开发,以后生意肯定还有大搞头。我们弄的饭菜,来吃过的没一个说过孬那话嘛。”

“仅果园一年就能收入3万多元”

在灾后重建中,杨烈村集中规划农业产业,并与正在打造中的旅游业发展相衔接,“一三”互动,变“输血”为“造血”,最大限度地为当地居民创造增收致富途径。

刘明权家人口多,田地也多。几个子女都有自己的职业,上班的上班,开农家乐的开农家乐。田地多了两个老人顾不过来,除了两三亩水稻,家里原有的10来亩柑橘基本没人管理。

杨烈村针对柑橘、枇杷产业基础好的特点,利用有限农地集中连片打造1200亩柑橘、枇杷产业,新增80亩草莓、160亩烟叶种植园。刘明权老两口既在其中获得务农劳务收入,还可得到土地业主收益。“仅十几亩果园一年就能收入三万多!”

新闻推荐

从近年的川东北城市群引资变化图我们可以看到川东北好

从近年的川东北城市群引资变化图,我们可以看到,川东北好几个城市的年度引资额在十年间都增长了几十倍,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成就,也是一个合乎大势、合于情理的结果。这是当地的山川资源、人力资源的优...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