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八台听山歌

达州晚报 2019-11-07 22:18 大字

(一)

开门见山。这门,是一家叫云舍旅馆的门,位于万源市八台镇内。山,自然是八台山。

从南充出发,三百多公里,紧追慢赶,也需要四个多小时车程。下午两点左右,到了。困得不行,睡了一觉,起床推门,夕阳一刹那铺陈在阳台的茶几中,跳跃在乌黑的屋脊上,扑通在对面神秘而巍峨的大山里。还有,落进我的双眸。

我一眼就喜欢上窗外的大山。莽莽二字迫不及待地跃入脑海。我相信自己的直觉,实在找不出更好的词语。是的,莽莽,莽莽得无边无际,莽莽得层层叠叠,莽莽得绵延不绝。

山色已经不再苍翠。秋神随手一泼,五彩的颜色倾泻而下,流淌过的地方,便一丛金黄,一丛红火,叠翠流金,层林尽染。

这是接地气的诗意。此时,余晖脉脉,白云悠悠,山像一个温情的智者,慈祥而包容,看着你肆意嬉戏打闹,却始终笑而不语。

我知道,大山的神秘还没揭开面纱。我不急,不急着走进大山,慢慢靠近的过程更有诱惑力。急也没用,把想象留给明天,把美好留给等待,日子再平淡也会意兴阑珊。

当下,我惬意地跺着方步,在山下小镇闲逛。这是大巴山茶文化小镇。

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起来,巴山应该和雨夜相连,应该和神秘相连,当然,还应该有愁绪和思念。

我有些多愁善感了。此时的身边,阳光从两边的屋脊滚落下来,溅起一地茶香。这茶香从劳动的场景中扑鼻而来,从墙上的壁画飞扑而至。似乎还夹杂厚重的味道,有历史的沧桑——这个小镇,虽是新建,但据说是过去盐茶运输的必经之地。

茶不醉人人自醉。我知道,这个地方,我没来错;这个时间,也正相宜。

事实上,来八台山纯属心血来潮。今年夏天,朋友在微信群里发来一组照片,一看,景色还不错。问在哪里,说是八台山。朋友热情地告诉我,开车四五个小时就到了,山下有个特色小镇,住一晚,第二天再爬山。

周末,懒觉起来百无聊赖,想起朋友的推荐,心思就潮动了。说走就走,远方和诗,总让人向往。

如此看起来,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世界,朋友多少还是靠谱。也许,最本质的是,陌生的环境让人对生活拉开审美距离。即便这里,只是一座普普通通小镇,没有任何优美的风景,也会让我产生审美的快感。

(二)

次日八点,开车上山。

没想着去看日出,也没想着去看云海。我喜欢的是,一切随缘。所以,压根儿没想做任何“攻略”。

比如,为什么称它八台?百度介绍说,八台山因地貌成层状梯级递降,有八层之多。而在川北农村,有一台土二台土三台土的说法,这两者是否有相似之处?还有,这里是否留下文人的歌咏?

刚转过两个弯,雾就在我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漫不经心地出现了。白,像凝脂一样,绸缎一般,一片一片系在群山的脖间。这真是恰到好处的装饰和点缀,山的粗放立即多了几分妩媚,不是浓得化不开,也不是一星半点,这个度刚刚好。“独自悠悠居山间,云雾缭绕空自闲。”这对联在我脑海闪现,写对联的人是向往自在,还是在表达遗憾呢?

山是用来爬的,峰是用来登的,朋友说,到了五台就走路,要不这趟真的白来了。我深以为然。但我不排斥喜欢开车在这九曲十八拐的路上,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移步换景,虽说无法风驰电掣,但也刺激狂野。

五台到了,半山腰上。大型的滑草场和悬空的玻璃栈道,似乎在等待游客表演。突然领悟,五台不就是舞台吗?人人都想表演,关键得有舞台。我对朋友说:“你去玻璃栈道上表演表演?”朋友说:“那给我一只猎狗,老夫要聊发少年狂了!”

我们相视哈哈一笑。

我知道,从古至今,文人都喜欢登高望远,更喜欢借景抒情。

比如杜甫。24岁那年,在举国上下歌舞升平的空隙,没人注意到他的忧伤——他落榜了。他自己也不觉有多么难过,时间和青春对他而言,还十分充足,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真正的登高是他在人生暮年了。大约在重阳节那天,杜甫孤身一人沿长江顺流东下,沿岸的萧瑟秋景让他触目伤怀。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百感茫茫不知从何说起。

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时,感悟到“时不我待”的深刻悲哀。但他没有感伤,继而给后人一个激扬的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白登高,免不了怀古伤今,自感雄才抱负难以施展,于是有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郁结。王安石倒是看得通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不知道,如果陈子昂能听到杜牧的宽慰,“古往今来只如此”他还会不会站在山顶如此悲怆?

登高望远,我会想些什么?看到什么?

(三)

无限风光在险峰。

抬头远望,巍峨的八台山露出它雄浑威严的一面。俯视,起伏的山峦在风中奔涌。你真的觉得它如银蛇舞动、蜡象飞驰,欲与天公试比高。

我很想知道,在八台会遇到什么?或者,那里又是怎样一番境界?

在四川峨眉山、湖北武当山、贵州梵净山……我爬上山顶,身体的疲惫把美好的期待变成了一口水,一块饼干。那时深深地领悟:人,自我需求的实现,精神价值的追求,都是建立在生理需求之上的。

有一刻很奇幻,你是在驻足长白山山顶,眼下是一汪碧玉般的天池。那么一瞬间,头有些眩晕,似乎想化身一只飞鸟,或者变成一尾鲤鱼,投身于她的怀抱。

我一个激灵,赶紧往后退了几步。是不是,这就是高处不胜寒?

我探索了高处的很多意义。有征服和挑战,有成功和快感,更有孤独和冷清。我翻读古人的心迹,发现他们在高处,一路都留下孤独甚至恐惧。

“花喜鹃,尾巴翘,哥哥娶了个好嫂嫂,大眼睛,黑眉毛,面孔像个五月桃,哎嘿哎嘿哎嘿呦……”

一阵风,让我一颤。顺着歌声,我看见四五个穿着红衣的姑娘火一样顺着栈道走来。第二个小姑娘,一路走一路跳,顽皮地指着前面那个女子,满脸像枫叶一样绚烂。

川东北民歌在八台山上听到,这倒让我十分意外。因为喜好,我曾收集了流行于川东北的部分民歌。我知道,这孩子唱的是《花喜鹊》。巴山人的淳朴和憨厚,就这样炽热地张扬出来。爱要勇敢时,男孩们会唱:“太阳落土又落西,野猫出来要咬鸡,一步跳到鸡圈上,再不开口等几时。”情投意合了,险山恶水都不是问题:“高高山上一树槐,槐树桠枝掉下来,风不吹树叶不动,哥不招手妹不来;哥有心来姐有心,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也有人来走,水深也有渡船人。”

这是多么富有情趣的生活,多么纯真淡雅的美好!

突然间决定不爬山了。朋友对我点头称赞。八台到顶还有很远,即使到了,除了高高睥睨一下,还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特别是这歌声,还能听到吗?

前面是“独秀峰”,我们跟着前行,耳旁的歌声像枫叶飘了一地——

“第二天大清早,抡起锄头把地刨,乐得妈妈咧嘴笑,夸我哥哥娶了个好嫂嫂,哎嘿嘿哎嘿哎嘿呦……”□廖天元

新闻推荐

儿子四岁失踪万源夫妇寻亲32年无果

本报讯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1987年,家住万源的4岁男孩蒲刚金失踪后,其父母蒲朝安、王成瑶便踏上了漫漫的寻亲路。32年...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