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边城”的落寞与崛起 从交通格局的重构看万源市大竹镇的变迁

达州日报 2019-08-12 09:13 大字

记忆

任河之滨的繁华“边城”

山依着河,河绕着山,有着“三山夹一槽”地貌的万源市大竹镇,就这样与一幅绝美的山水图融为了一体。

大竹镇位于川渝陕结合部,东北毗邻重庆市城口县,西接陕西省紫阳县,八百里任河纵贯全镇。

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年代,连接汉江直达长江的任河,是整个万源重要的交通大通道。大竹镇依托任河水运之利,输入外地食盐、布匹、草纸和其他工业品,输出本地桐油、药材和农产品,成为周边十里八乡乃至万源的物资中转地和交易市场,各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汇集于此,一时风光无限。

“1949年后,到大竹的客商越来越多。”今年87岁的陈起柱说,临河修建的吊脚楼自然形成了一条商业街。“那个时候有开餐馆的、开旅店的,还有开棉纺铺的,老板有湖南的、湖北的、陕西的。每天都有提袋子卖盐的、挂竹筒卖酒的,一路走一路喊,热闹得很。”

“每到过年的时候,几十条货船在这里下货,好多拉船的哦。”今年77岁的施祖用回忆,那个时候柏木帆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船有几个船工,大的有二三十个船工。大竹镇水运最兴旺的时候,有六七个码头。陕西来的船逆流而上进码头,全靠纤夫拉。河岸两边,纤夫脚蹬石头手扒砂,佝偻着腰贴着地面前行,号子声响彻山谷。

当时,万源城区与大竹镇之间的货物往来全靠肩挑背扛,大竹镇聚集了一个下苦力讨生活的特殊群体——有名的巴山“背二哥”。“去万源城要经过官渡、梨树、皮窝、庙坡,全是山路,好多地方是悬崖峭壁。走个单面就要一个星期,下雨的话要走10多天。”当年的背二哥、今年91岁的刘发青说。

转折

“水路不通走旱路”

1979年,大竹镇的历史突然转了一个急弯。

这一年,襄渝铁路建成通车,进出万源的物资自然而然选择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铁路运输,任河的水运价值一落千丈。

大竹镇场镇居民很快体会到这个重大事件的影响——场镇骤然从繁荣滑向衰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任河码头上,昔日川流不息的货船一一消失了。很快,商铺纷纷关门歇业。船工改行了,客商走了,大竹镇清静了许多,也萧条了许多。

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大竹镇,出路何在?希望何在?打通连接外界的新通道,成为大竹镇重振雄风的重中之重。

“水路不通走旱路”。大竹镇抓住公路建设不放,尤其盯紧至关重要的主动脉——连接大竹镇和万源的官(渡)大(竹)路。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大竹镇人几十年筚路蓝缕、锲而不舍,大竹镇的路一段一段地延长,等级越来越高。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泥石路官大路,穿越高山峡谷,弯急坡陡,雨雪天断道是常事。2002年,官大路按山重二级标准改建完工;2017年,升格为国道347线的官大路再次升级改造完工,大竹镇到万源、出城口终于有了可靠快捷的通道。

与此同时,大竹镇区域内的村道、组道、连户路也越修越多、越来越好。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近年来大竹镇有10个村62公里村组道路完成硬化,目前正在建设和即将开工硬化的村组道路41公里。预计2020年前辖区18个村、2个社区将建成村组之间互联互通的道路交通网路。

“通过官大路,大竹镇接入了全国高速公路网。镇内‘毛细血管’的通畅,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今天大竹镇出行的便捷程度,是当年任河水运难以企及的,也是几十年前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大竹镇党委书记王钰说。

蝶变

深山“宝贝”卖向全国

群山莽莽的大竹镇,从不缺少外界稀罕的宝贝,如品质优良的药材、竹笋、蜂蜜,又如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山秀水,再如人们受人追捧的清凉夏季。千百年来,受困于重重大山的阻隔,这些优质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巨变,“大竹产”“大竹造”正加速走向大江南北,大竹镇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独特的水质,使大竹镇的豆制品享誉八方。2014年,土生土长的大竹镇人聂立川瞄准这一优势,投入巨资在大竹镇建起了万源市立川食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最近,聂立川忙得马不停蹄。经过扩能升级,公司马上就要恢复生产。“国道347线升级改造完成,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国道,我们的产品进入高速公路,向北到西安,向南到重庆,再销售到全国各地。”谈到公司前景,聂立川信心十足,“我们与人人乐全国连锁超市和华润全国连锁超市总部签订了合同,立川的产品将在全国多家大型超市上架。2020年,我们的产值铁定做到8000万元。”

依靠立川公司这个龙头,当地群众找到了新的增收路子。80余名村民到公司就业,有的贫困户种黄豆卖给公司,黄豆苗由公司免费提供。大竹镇染房村的贫困户胡器堂,对自家地里黄豆的长势十分上心。他算了笔账,今年黄豆收成好,加上在企业打零工挣的钱,一年下来会有1万多元的收入,是以前的5倍。“年底脱贫肯定没问题!”胡器堂说。

各村各户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投身经商、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加工业的热潮涌动。2016年,荆竹园村村民李忠奇流转了40亩土地,用于种植花椒,今年已经开始挂果。“因为品质好,销路不愁,我也小赚了一笔。”李忠奇说,当下,他又流转了近200亩土地,扩大花椒种植规模。而荆竹园村的发展规划可谓“大手笔”。该村计划将赵家坪打造成为以花椒、生姜、药材种植,跑山鸡、生态猪养殖为特色,集加工、电商、乡村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作为第一步,在该村流转了60亩土地种植花椒。“村民参与热情很高。”村党支部书记李华超说,接下来将以点带面,在全村建立900亩的花椒基地,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从偏处一隅的水运中心,到通达全国各地的交通格局,今天大竹镇的繁荣与发展前景,已不是几十年前的“边城”所能同日而语!

□本报记者 李晓兵 刘姣 闫军

新闻推荐

突出规模发展 抢抓茶叶基地建设 一片绿叶托起富民产业 近年来,万源市把茶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全力实施“输

茶农采摘新茶新建成的茶文化小镇石塘镇瓦子坪村标准化茶叶基地走进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一簇簇茶树将山岭绕成绿海,宽阔的...

万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万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