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规模发展 抢抓茶叶基地建设 一片绿叶托起富民产业 近年来,万源市把茶叶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全力实施“输
茶农采摘新茶
新建成的茶文化小镇
石塘镇瓦子坪村标准化茶叶基地
走进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一簇簇茶树将山岭绕成绿海,宽阔的水泥路穿插其间,巨型的悬空茶壶雕塑很是显眼。其实,前几年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在脱贫攻坚春风吹拂下,万源市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富硒茶叶产业,将其作为区域整体脱贫的支柱产业,流转大量荒废土地,成片实施茶叶基地建设,瓦子坪村也由昔日的荒山村变成了如今的产业园。
仅2018年,万源市新建茶叶基地近4万亩。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辐射带动石塘、白羊、草坝、沙滩等30多个乡镇。
2018年,万源在石塘镇、白羊乡等地打造了“多彩长田”“金色大地”“山水三清”“瓦村茶语”等多个以产村相融、茶旅相融的茶园景点。2019年,万源市在八台镇建设的融富硒茶文化、川东民俗文化、乡村文化、休闲养生文化等为一体的茶文化小镇开园迎客……
聚焦持续增收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如何将茶叶产业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万源市在股权量化分红、茶园管理等方面做足了文章。
2018年,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启动实施,在编制的《扶贫协作三年项目计划》中,万源市将1亿元项目资金纳入股权量化分红,为贫困群众占得每亩30%的股份,实行年底保底分红。引进浙茶集团、国储农业等工商资本,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茶叶产业,是年,15557名贫困群众人均获得分红收益519.85元。
近年来,万源市引进的四川国储农业公司等企业,带动群众借助茶叶产业脱贫致富。此外,群众还可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获得收入。各个入驻企业均为贫困群众,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提供了茶园种植、产品加工、电商销售等用工平台,帮助他们就近务工。按照茶园管护日均工资80元至120元计算,群众每月可获得务工收入3000元左右,2019年,直接带动1668户、5504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发挥综合效应
确保产业良性发展
为提高群众科学种茶意识,提升茶园综合效益,万源市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茶叶基地乡镇、茶叶生产加工大户和企业,开展茶叶标准化采摘技术、清洁化加工技术培训、指导,以及农资配送、政策信息及产品营销等服务。2019年,全市共开展茶叶种植加工、政策性保险、机修机采及施肥管理等培训达4310人次。
近年来,万源市与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省中药材研究院、省食品发酵研究所等20余校所合作,开发了“巴山雀舌”“巴山早”“巴山春露”等茗茶新品种,实施“万源富硒砖茶开发”等科研项目,申报通过“夏秋茶原料高效利用及新产品开发”项目为省级科技成果。
同时,万源市实施了区域品牌保护计划。万源富硒茶商标注册申请已获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巴山雀舌获省级优秀农产品品牌,最高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8年,万源市“富硒茶”等6个产品被授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同年,万源推出了“真硒万源”这一价值清晰、形象统一的区域公共品牌,让“生态、富硒、有机”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了品牌优势,万源富硒茶等农特产品从此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在此基础上,万源市还加大了线上线下推广销售力度,全市建立乡(镇)电商和物流服务站50个,村级电商和物流服务点150个,开启了线上销售热潮,并引导实力茶业企业参加茶博会、茶叶学会年会等,2018年,巴山雀舌、巴山早、巴蜀红等6个茶产品在四川国际茶博会上获得金奖。
□文/图魏莉
新闻推荐
7月16日至18日,万源境内遭受强降雨袭击,伴随雷电及阵性大风,全市最大降雨量达402.2毫米。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境内多处交通阻断...
万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万源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