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上的甜蜜希望

达州日报 2018-12-24 09:59 大字

苟于建查看蜂桶

43岁的苟于建是万源市鹰背乡大垭口村重山农业有限公司中蜂养殖场负责人。当笔者见到他时,高山上正落下今年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几百桶蜂箱整齐地排在雪地里,就像士兵列队接受检阅。他和聘请的技术专家一起,逐箱查看已经进入冬眠的蜂子,接受专家的指导。专家姓李,来自德阳,已是72岁高龄。李师傅说:“雪大不怕,它们会缩团越冬。要安静,莫打扰。只要蜜足,饿不死就不怕。”今年3月份开始建蜂场、半路出家的苟于建听了,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下。

公司是在万源市税务局的帮助下建立的,还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业务。大垭口村是该局的扶贫帮扶点,已经56岁的王晓林是派驻该村的工作队队员,平时与苟于建等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被村民们亲热地叫做“王二哥”,他向笔者介绍道:“之所以确定中蜂为该村的脱贫致富重点项目,是因为这里的野生花卉多,蜜源足,海拔、气候等都很合适。村民积极性高,全村375户1657人,个个都是股东。当然资金是我局解决的。”苟于建接口说:“所以这个蜂场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村的,是大家的,我怎敢不用心啊!”

除了对蜂场用心,苟于建还有一个焦心:原本身体健康、年仅41岁的妻子岳玉华连续两次脑溢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不能正常生活,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小孩。妻子每个月的常用药费就是四五百元,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花去了五十多万元。加上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苟于建的经济压力很大。但这个朴实厚道的巴山汉子没有任何怨言,每天除了在蜂场打理,还要按时护理妻子,并安慰她:“你莫急哈,放心好了,等我们的蜂场出效益了,我们这个家,还有大垭口村全体老乡,都会过上好日子的,到时候就像蜂糖一样甜蜜蜜的!”一直默默垂泪的妻子听懂了他的话,像孩子般破涕为笑。

要出效益,那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最大的困难,当然还是资金。妻子治病,孩子上学,自己到外地参加学习和培训的费用,聘请师傅每个月5000多元的劳务费、吃住消费等,已经把这个曾经在外地打工当过小老板的人,几乎变成了赤贫。他现在居住的房子还是租住的本家老哥的房子,一半是因为靠近蜂场,一半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反正是自家兄弟,有钱嘛就给,没有嘛,就……嘿嘿!”笔者在一个办婚庆的地方,亲眼见到他去“挂礼”(送贺金)后,碰到一个在他蜂场打工的工友,他尴尬不已,主动上前去给人家道歉:“老哥子,等蜂场有了效益后,工资就全部发给你们哈!”

“他其实就是一个‘准贫困户’,但又享受不到贫困户的政策待遇。”王晓林说,“他的这个蜂场规模不错,达州一些部门、我们局、鹰背乡党委政府,都在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谈到帮助,苟于建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他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农民,党的政策好,帮助我们发家致富,我只有积极努力来回报他们。”眼下的他还无以为报,只是每次吃饭时,挨个给大家敬酒,直到把自己灌醉才罢休。好像不如此,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在各方的帮助和苟于建的辛勤努力下,蜂场终于在年底前收获了“第一桶金”——成功销售100桶中蜂到临近的瓦子坪村。这对两个高山村来说,就是当地的一件大事。

签约仪式特地选在村委会举行。12月8日,天降瑞雪,红旗飘扬。万源税务局和鹰背乡领导不顾天寒路远,专程赶到现场主持、指导。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两个村的负责人郑重地签下了合同。苟于建的脸上,浮现起了难得的、开心的微笑。他笑呵呵地对笔者说道:“今天我很高兴,也很感激。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才行,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希望!”

□廖晓伟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北向出川大通道—— 巴通万高速建设进展迅速

建设中的巴通万高速本报讯近日,记者获悉,备受关注的北向出川大通道——巴通万高速目前已累计完成产值35.27亿元,路基、桥涵...

万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万源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