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帮带”: 达州检察系统的传统

达州日报 2017-07-07 10:30 大字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达县分院重建后分配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向可成,目前是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不久前,他刚刚主持召开了一次针对市检察院“司法体制改革”相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他就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些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作为西南政法学院老四届毕业生,自1985年分配到检察院达县分院,一干就是32年。

“在校期间,我在绵阳市涪城区检察院实习,当时正值‘严打\’,3个月的接触让我深深爱上了检察工作。毕业后,我毅然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要求回家乡达州市检察院工作。”向可成作为第一个分配来的大学生,很被领导器重,虽然当时住宿紧张,但单位还是给他腾了一间四处漏风的办公室供其居住。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外,工作开展也相当艰难,出差长期是两头黑。我因为年轻,会主动要求办一些偏远地区的案子。”一次要到万源市蜂桶乡查看案发现场,听说案发地比较偏远,向可成主动请缨。“第一天坐火车到万源,第二天天未亮就坐早班车出发,到上午10点钟下车后问老乡还有多远时,老乡说‘很快\’,但我一直走到下午4点钟才赶到案发地……”办完正事的向可成赶紧往回跑,可是天都黑透了才走到半山腰。好不容易找到一处人家借宿,主人家却说没有被子。只带了一个茶杯的向可成,就这样抱着茶杯蜷了一宿。

“我从来不因为律师求情而减轻任何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刑罚,更没有因为自己的一念之恶对任何犯罪嫌疑人求刑过重。我办的每一个案件,都能经受历史的检验。”一级检察官王洪江是目前达州市检察院入额检察官中年龄最大的。四川工业学院毕业的他所学专业是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毕业分配到了达县地区机电工业局。其父亲是检察干部,在父亲的一再要求下,他放弃了已经取得的工程师职称,调动到检察院自学法律,参加司法考试从零开始。

“刚来的时候,检察院内部分工并不明晰,各个部门均可以办案,甚至还要参加军事训练。当时很多干部都是军队转业的军人,军事作风浓厚,让我记忆深刻。”王洪江回忆:刚到检察院,他所学知识还只停留在书本上,涉及到具体案件就显得经验不足,需要老同志培养并传授经验。随着社会发展,案件也千奇百怪,一些复杂的案件让老同志在法律定性定义上也感到棘手。于是乎,检察院出现了“老同志带大学生,大学生反过来教老同志”的现象。

“搞好‘传帮带\’,是我们检察院历年来的传统。”王洪江坦言,其实现在的工作压力并不大,最让他感到压力大的是对新进大学生的培养。这一点,向可成和王洪江的看法一致。随着检察机关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新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比他们“老同志”具有更加专业的法律知识,他们当年所学习的苏联法律理论早已被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取代,作为法律界的“老同志”,虽然从未放弃过学习,但毫无疑问,现代法学生和研究生对新形势的判研可能更加清晰。

时事变化、社会发展、观念转变,这些都对法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责任终身制!”这句话,不仅仅向可成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这也是王洪江在教育新同事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宏大的司法体制的运转,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从历史的尘埃中一步步走来的达州市检察院,饱经沧桑而更增添了一份厚重和笃定。一代又一代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立足本质,砥砺奋进,将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履行宪法法律赋予职责的精神代代相传。

□陈军 本报记者 龚俊

新闻推荐

万源市369个村全面开办“农民夜校”

本报讯6月20日晚,万源市青花镇方家梁村“农民夜校”如期开课,该村党支部书记廖厚伦以“发展富硒红心猕猴桃产业”为主题,为全体村民讲了一堂生动的实用技术课。据了解,自去年10月以来,万源市在全市369...

万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万源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