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贫困村头党旗飘

达州日报 2016-08-05 22:09 大字

万源市茶垭乡老洼坪村是精准识别出的建卡贫困村,这里紧靠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000多米,山高坡陡,自然环境恶劣,村民们只能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和玉米,靠天吃饭。2015年9月,常艺螣来到老洼坪村,开始了他的第一书记生活。

□苟丕燕

将群众疾苦写进心中

常艺螣到老洼坪村报到那天,落脚在60多岁的村文书毛清述家,住进了一间几十年前修建的土坯房里。关不严的门窗,破旧的桌椅,坑坑洼洼的地面,渗水的屋顶,这就是他的“新居室”。当他准备打电话给家里人,才发现手机没有信号,想冲个热水澡,那更是一种奢望。

当天晚上,常艺螣和毛文书坐在火堆旁,整整聊了大半夜,聊了很多老洼坪村贫困的现状。临睡前,毛文书对他说:“常书记呀,我们老洼坪村流传着一首歌谣:‘老洼坪,望天井,十年九灾无收成,苞谷馍馍胀死人啰……\’年轻人,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哟!”

他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当初主动请缨时踌躇满志,而今天来到这里,发现老洼坪村比想象中还要穷。陡然间,他明白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自己能行吗?能当好这个第一书记吗?怎样才能带领老百姓脱贫呢?他在心中暗下决心:无论多难,都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更不能辜负百姓的期望。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准确掌握贫困原因的第一手资料,才好对症下药。常艺螣决定对全村情况进行摸底,在入户了解情况时,他换上胶鞋,顶上草帽,背着工作笔记本,一个星期的时间,走遍了全村11个村民小组和所有贫困户。每到一户,他都会关切询问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帮扶需求;每到一户,他都会摊开笔记本,将老百姓的生活疾苦以及期盼写进工作笔记,写进心中。

苦干打好脱贫硬仗

老洼坪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是村里稀缺的资源,喝上一口卫生的自来水,成为村民们的奢望。

常艺螣积极向自己的派出单位省工行争取到了70万元的专项资金。找水源、建水池、安水管,经过40余天的奋战,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42公里的管道,让检验合格的山泉水流进了家家户户。

通过和村民深入交流,他发现老洼坪村的村民并不安于贫穷,也想通过发展产业来致富,但因缺乏资金和技术,他们的想法大多数都变成了“空想”。

去年5月,想要扩大养殖规模的简文波,搬到山下新建了养牛场,花光了打拼几年的积蓄,再也没钱买牛,牛圈就一直空着。常艺螣得知情况后,协助简文波争取贷款。不到一个月,简文波拿到第一笔“致富贷”低息贷款16万元,她扩圈舍、买小牛,家庭农场肉牛存栏量达39头,简文波也成了老洼坪村的致富带头人。许多蓄力已久的村民纷纷用贷来的钱,发展种养殖、搞乡村旅游。

用心就会有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如今的老洼坪村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村道公路覆盖了全村,家家户户通了连户路、用上了自来水;村级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卫生室、社工站等相继建成;宽带网络正在接通,村上还安装了银行存取款机;产业发展更是风生水起。目前,全村已发展农业公司2家,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5个,农家乐3家。

他的付出,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说村里来了个信得过的实在人!常艺螣表示,“接过扶贫这面旗,就要举好这面旗,打好这场仗。不脱贫,绝不走人!”

新闻推荐

四川达州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以工代赈项目示范村建设紧密结合

新华社成都10月11日电(曹绪中)四川省达州市所辖的万源市泉溪坝村地处大巴山腹地,曾经是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的山区特困村。2006年纳入达州市以工代赈暨“三村建...

万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万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 贫困村头党旗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