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返乡创业 硬汉子带领 70 村民致富

华西都市报 2016-05-27 15:19 大字

刘仕斌利用空闲时间充电学习

“我曾在陕西务工多年,当过兵、采过矿、作过机关干部……”在万源市大竹河镇东沟湾村的种养合作社基地里,刘仕斌一边领着客人参观他的厂房圈舍,一边讲述着自己返乡创业的故事。在刘仕斌通过勤劳和智慧先富起来后,他还开办粉条加工厂,解决了临近70多个村民的就业,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在刘仕斌的远景规划中,打算将周边农民的三四千亩土地都流转到他的金硒川生态农业上市公司,高山搞养殖,中山搞中药材种植,低山搞观光农业,并打造生态农业门户网,流通信息,活跃购销渠道,以期进一步带领全镇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闯荡多年返乡创业

刘仕斌出生在大竹河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专毕业后应征入伍,后就读军官学校。1991年底从部队退伍后,曾先后在农校、信用社工作过,2000年,生性好动的刘仕斌毅然决定去陕西潼关采矿。

这一去就是十年。刘仕斌回忆道,在外地挣到钱后总是想到过去,那时家里人口多劳力少,收入又很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言谈间,刘仕斌也提及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邻,于是,回报家乡的赤子情怀促使他作了出返乡创业的决定。

2010年初,刘仕斌回到生养他的大竹镇东沟湾村。经多方考察,他决定就在本村办养猪场,就地取材。

克服困难终见成效

凡事开头难,开办养猪场又谈何容易?在选址建场时,刘仕斌与妻子意见相左。妻子认为,东沟湾太偏僻,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投入肯定大。刘仕斌懂得妻子一句没说出口的话,就是这里部分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在这里创业怕遇到人为障碍,可刘仕斌是个越有困难越敢于顶着上的人。

待到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刘仕斌和妻子一道四处联络,往返奔走……不出半年时间,养猪场已初具规模。

之后,刘仕斌一边细化场地硬件建设,一边不断充电学习。除了请教当地畜牧技术人员,他还购买技术资料充实自己。养猪场一天天地壮大起来。如今,刘仕斌的养猪场占地面积达5000多个平方米,基础设施共投入了900多万,猪场共存栏生猪200多头,而且种养殖已实现东沟湾村民家家户户联营,其中,分散在农户家的板角山羊存栏近3000头。

富裕不忘带动乡邻

作为返乡创业的典范,刘仕斌严把“入口关”,对猪的生长,他不讲求长得快,严格遵循“速度服从品质”的原则,饲料几乎都是就地取材,杜绝使用添加剂。

“想当初,为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我就租用村民的坡地来种土豆、玉米、青菜等猪饲料。令我高兴的是,不够时总有左邻右舍送来青饲料。”说这番话时,刘仕斌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如今猪场生意旺了,我不能忘记关心支持我的人,更不会忘记那些贫困的父老乡亲。”

为了带动周边乡邻脱贫致富,刘仕斌在当地还开办了粉条加工厂,辟出了种植场,解决了临近70多个村民就业。同时,为发动村民也参与到他的“放心肉”养殖规划中来,他每年都要给乡邻们低价售卖两三百头优质仔猪,一年后,再以高出市场价的方式统一收购宰杀,集中包装后出外销售。

刘仕斌说:“这样既让利于民,又打响了宵月种养的‘品牌\’。”谈及具体的扶贫帮扶措施,刘仕斌认为,要切切实实地提高“造血扶贫”的效率,必须以产业为依托,进一步扩大扶贫规模,有效拓展困难群众的受益面。

黄晓宇 沈宏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罗轩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灾后重建项目完成进入倒计时

达州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提速——11月28日,达州市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现场会举行。2011年“9·18”特大洪灾后,达州启动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计划在今年底...

万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万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