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与死神赛跑的人 ——达州市中心医院举行第二期“医院开放日”活动之急救中心

达州晚报 2016-02-02 19:02 大字

[摘要]——达州市中心医院举行第二期“医院开放日”活动之急救中心

●若把医院看作一个战场,急诊科当属最前线。在这里工作的人,每天都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对他们而言,每一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

1月29日,达州市中心医院举行第二期“医院开放日”活动,特别邀请了市民代表、媒体代表体验急诊科工作,而记者也有幸体验了急救人员紧张有序的急救过程……

飞奔出诊成常态

1月29日早上8点,记者来到达州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指挥中心,这间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里摆着一张床铺和两张木桌,其中一张桌子上摆着电脑和三部电话。

“别小看这三部电话,每天我们接入的咨询、派车等电话是好几百个。”40多岁的岑涔是中心的调度人员,她的工作就是在接到出车任务后,立即通知司机、医护人员、护工出车,并且将出车时间、地点、病人状况、出车人员详细记录在案。“急救车的出车时间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随时都可能有急救任务。”就在岑涔向记者作介绍时,一阵急促的铃声打断了她的话。

“博大医院,胰腺炎病人需要转院。”接到电话,不到一分钟,正在忙碌的医生罗茂立条件反射地就向急救车一路小跑,司机、护士、护工也迅速奔向急救车。

很快,急救人员到达北外博大医院门口。车子刚停稳,罗茂立和护士便跳下车,快速上楼,找到病患。此时,患者因疼痛难忍,不停地大喊着。急救人员赶紧合力将患者抬上担架,随后,记者和急救人员一起将患者抬下楼。

虽然患者不是很重,而且有4个人抬,但没过多久,记者就感觉吃力了。“算了,还是我们来吧,一般人还真跟不上我们的步子。”护工告诉记者,最重时他们抬过近200斤重的病人,有时路不好走就直接背。“有一次我们在老城区接一位病人,他住在13楼,没有电梯,梯道又窄,无法用担架,我硬是咬牙把他背下了楼。那是寒冷的冬天,我的后背衣服打湿了一大片。”说到这儿,记者这才注意到,他穿得十分单薄。“我们不冷,一天跑十多趟,要抬各种病人,衣服穿多了,身上的衣服会湿透的。”

10多分钟后,急救人员将患者转到了市中心医院住院部肝胆外科。看到病人被安顿好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又匆匆忙忙回到指挥中心。趁着空闲时间,记者赶紧上了趟洗手间……

每个人都有肠胃病

可刚上完回到指挥中心时,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此刻已是上午10点,记者又准备跟着急救车出发,这次是前往宣汉黄金镇,与万源市中心医院送来的病人对接。为了全面感受急救,记者打算坐急救车去,“快上来,打120的都是等着救命的,我们得快点去。”司机梁远建一边催着记者,一边启动了急救车。车子拉着警报快速行驶在城区,可一路下来并没有私家车主动让道。

很快,救护车驶上了高速,从不晕车的记者开始觉得脑袋昏昏的,“坐急救车就是有点头晕,主要是车厢的环境比较封闭,你尽量侧着坐,眼睛往前看,可能要好些。”护工张正明向记者支起招来,试了一下,果然好些。

一个半小时后,车子终于到达宣汉黄金镇收费站,此时,万源市中心医院急救车也已到达。急救人员赶紧将患者从一辆急救车移到了另一辆上。“我母亲有糖尿病,最近她突然不想吃东西,老想上厕所,小便解不出来……”病人家属焦急地向急救医生周凤鸣反映。周凤鸣赶紧为病人做了急救措施,并立即给住院部重症监护室打去电话,让其做好安排。随后,病人被迅速送往了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

之后,回到指挥中心,已是下午1点30分,记者和急救人员早已饥肠辘辘,接过送来的盒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过还好,这期间电话没有响起来,一顿饭得以顺利吃完。“托你们的福,我们今天还从头到尾把饭吃完了。”司机梁远建说,很多时候他们吃饭吃不了两口,就得放下盒饭奔出去。等一两个小时回来,饭菜早就冷了。

“我们很多急救人员都有肠胃方面的毛病。”急救医生何青松已在中心医院工作了好几年,胃病对他们这样的急救医生来说只是一般的小毛病。“我们吃饭时间不固定,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何青松说,很多时候,他们的三餐都是在车上吃的,在接送病人后忙里偷闲,买一个馒头或者锅盔就是一顿饭。有些急救人员胃病犯了,因考虑到医院的人手紧缺,病人第一,吃几片药硬顶下来。

自嘲夜间出诊是“仰卧起坐”

谈话间,已是下午3点钟,还没来得及休息的急救医生赵青云又赶紧踏上“出征”路途。这次赵青云医生接到的指令是:“去罗江镇田家湾接一名呼吸困难的病人”,记者也随即跟着前往。由于病人家属提供的地址是小地名,一路上,急救人员不停地询问病人的具体位置,最终在蜿蜒的半山腰上找到。由于上山的路又陡又窄,急救车无法进入,急救人员只好徒步奔行上山。寒风中,记者冷得直打哆嗦,终于到达病患家里,病人姓唐,63岁,经初步诊断为肺气肿。赵青云医生让老人半坐在担架上,自己则和护工、病人家属一前一后小心抬下山直奔急救车。

此时夜幕开始降临,经过一天的奔波,记者感觉有些累,眼皮也不停地打架。

“莫睡觉哟,晚上要‘仰卧起坐\’哟?”司机梁远建在一旁打趣地说道。“什么?仰卧起坐?”见记者有些吃惊,梁远建解释道,“就是刚睡下,电话一响又要马上起来。”梁远建告诉记者,在急救中心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也没有节假日,只要接到出诊的命令就得马上起床出发。“晚上睡觉,我们从不脱衣服,要赶时间,怕来不及。”梁远建说,有时他刚一躺下,电话就来了,得马上出发,几个小时后回来,还没来得及躺下,又得出发。因此对他来说,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就是最大的幸福。

记者问他:“会不会感到很累,很辛苦?”梁远建回答,“只要能及时救助患者,没办法,得坚持。”

接近晚上9点,记者的眼皮又开始打架,刚想眯一会儿,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彭家湾,有人醉酒,快!”接到电话后,救护车又一次踏上了征程。

最希望得到市民理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急诊科医生除了出诊外,还要奔波于门诊坐诊、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等各病区。平均一个月下来,每个医生要上12-13天的通宵班,而司机、护工因人少,通宵工作更是常态。可以说,急诊科是医院最前沿的阵地。虽然整个急诊科有19名医生、50名护士,比其他科室人数略多,但医护资源远远不够。

“现在实行分级转诊制度后,我们的压力稍微要小一些了。”医生罗茂立表示,以前急救车平均每天要出诊20多趟,现在轻松了不少。

“我们不在乎有多苦有多累,只要大家能够理解我们就够了。”急救医生何青松说,他在急诊科几年间,好几次遇到重症病人求诊时,恨不得医生飞过去,可家属们总是不理解:“你们急救车能畅通无阻,咋还来这么慢?”还有些时候,遇到一些酒精中毒者,不仅不配合治疗,还辱骂、甚至动手打医护人员,这让他们感到委屈。

何青松坦言,像急救车是否快速到达,很多时候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小区停满了车,急救车无法进入,医护人员只能步行前往;或者街上车辆对急救车不及时避让、不主动让道等等,都有可能造成一定耽误。对此,何青松建议,如果患者家属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一定要保持手机畅通,尽量把家庭住址说详细说准确,此外,在救护车前往途中,若患者病情好转不需要急救车辆或是有多辆急救车赶往现场时,也希望患者家属能主动跟急救中心联系,以免急救车空返,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文/图 王标 本报记者 唐兵 彭凡珊 小记者 郭云飞 实习生 黄笑菲

新闻推荐

万源市通报两起不正之风典型案例

本报讯近日,万源市纪委监察局通过会议、发文及短信等方式,通报了两起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这两起典型案例分别是:万源中学原工会副主席陈昌福违反廉洁自律规定、乱收费和违...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