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吴家沟的开心事

达州日报 2016-01-20 22:39 大字

大山深处,雾霭深深,走进万源市黄钟镇吴家沟村,记者眼前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通过四个市级单位的联合帮扶,先前的路不通、水不通、思想不通等,现在都变‘通\’了。”正在村口铺路的村民张忠群向记者扳着指头数着开心事。从去年4月来,作为牵头单位的市委编办和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市粮油工贸公司、达州铁塔公司一道对吴家沟村实施精准帮扶,吴家沟村正一天天地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完善基础设施

助力产业规模化发展

修建的组道盘旋而上,铺碎石机器的轰鸣声,清理沟渠的村民不时发出的欢笑声,在山坳里迂回流荡。据介绍,该村2015年修了两条组道,一条是1组的组道,长约1公里,另一条是长约1.82公里的5组组道,共投入16万元,是利用市级帮扶单位捐赠的资金修建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和四个帮扶单位共同争取资金13.5万元,碾子河平板桥也如期竣工,切实解决了1组、2组300余人出行难的问题。

在一条新建组道的尽头,记者遇到拿着春联的村民张正发。“这是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晓华给我写的一副春联!”他摊开着让记者看,上面写着“天井梁迎新春立志致富,老宅院饮甘泉铭记恩情”。73岁的张大叔笑盈盈的告诉记者,“我这把年纪,能吃上自来水,全靠市委编办。”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1组缺水严重,原有的管道年久失修,村民挑水背水多年。当市委编办了解到该情况后,帮助争取资金5万元,铺设管道、修建蓄水池、过滤池等,解决了近400人饮水难的问题。下一步,村里还将利用市级帮扶单位协调争取到的150万元资金,维修堰渠、完善组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通上互联网

村民视野变得开阔

在村委会活动室外130个平方米的场地上,几个年轻的返乡农民工呼喊着、高叫着。“很久没打过篮球了,跳几下,感觉精气一下子通畅了。回来前我还纠结没得耍的,现在不用犯愁了,打球、上网,感觉不错。”29岁的村民吴毅告诉记者,在市委编办的帮助下,村里安装了篮球、乒乓球等相关的体育设施;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村卫生站添置了2万元的医疗设施设备及药品,还开展了“义诊”、“三下乡”等活动,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丰富了村民的文化体育活动;达州铁塔公司为村里安装了互联网宽带,开阔了村民视野,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条件。

记者顺着一条硬化的村道来到3组,63岁的村民李华碧正向几位来自市委编办的机关干部连声说着:“谢谢你们了!”李华碧向记者说:“我一个人生活,身体不好、缺劳力,他们经常帮我,前次帮我晒谷子、收谷子进仓,这次又给我送毛毯、电饭煲,我不愁啥子了!”据了解,市委编办牵头创新“***+党员教育”帮扶模式,在村建立“定点扶贫暨党员教育实践基地”,提出并践行住农家房、吃农家饭、讲农家话、干农家活、结农家亲、解农家困“六农”工作法,除派驻第一书记外,还适时派驻机关干部,以问题为导向,调研走访,为贫困户排解困难23件。市级帮扶单位共送慰问金1.35万元,送去生活物资1.6万元,为贫困户订购4万元的果苗8000株。

扶智扶能

达成共识凝聚致富合力

“扩大山羊养殖规模,得益于市里四个帮扶单位给我做思想、出点子,也离不开他们的技术支持,现在我不愁销路,也能带动贫困户共同增收。”王仕周是4组一名党员,他养殖山羊的规模由以前的480只增加到目前860只,还带动了5户村民户平年收入增加5700元。”3组村民马军祥向记者坦诚:“我弟弟智力弱、无技术导致贫困,原先让他过着等靠要的日子,后来在驻村干部的宣传鼓励和帮助下,我意识到这种想法不对,决定带他养殖土鸡,让他力所能及做点事,保证他有持续的收入。”

据了解,为了有效消除群众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达成脱贫共识、凝聚致富合力,市委编办牵头以“***+党员教育”帮扶模式为载体,实施“三结对”,即机关干部与精准贫困户结对,鼓励鞭策、扶智扶能;机关党员干部与村党员或村干部结对,通过开展联合组织生活会、入户谈心交流等形式,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指导村干部工作方法,增强他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帮助带动贫困户增收。同时,市委编办还帮助争取资金5万元,为村支部活动室、党小组活动室添置了设施设备,指导规范开展支部活动,增强了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引领力和战斗力。 □本报记者 李嫒颐 陈虹

新闻推荐

万源市 开展党组织书记党务知识测试

本报讯近日,万源市组织开展了党组织书记党务知识测试,各乡镇党委书记、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市级各部门党委(组)书记及分管党建工作的负责人,共计120余人参加了此次测试。测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试...

万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万源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 吴家沟的开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