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在华北平原长大,2012年在“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中,他被引进到万源市环保局工作。随后,他主动申请到海拔近2000米的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家坪保护站工作

达州日报 2015-10-28 22:51 大字

工作结束于黑夜之中,开始于黎明之前

记者见到郝光是在花萼山脚下的一处小溪,他正和中科院成都研究所的专家做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他们借助手电正在溪水中仔细搜索青蛙。此时已是晚上10点,山中气温很低,他们要搜索6条线路,目前只进行了一半。

当晚他们搜索完6条线路回到站上,已经是次日凌晨两点,在站上工作,郝光的作息时间与山上的鸟兽作息相适应,工作往往是结束于黑夜之中,开始于黎明之前。

第二天黎明,郝光就带上照相机、望远镜、和电池,匆匆吃过早饭后,便出了保护站。太阳升起之前是各种鸟类活动最频繁的时候,为摸清保护区内鸟类品种,为后续研究留下数据,进山观鸟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今天他还有另外一项工作,就是去山的另一侧查看之前安装的红外摄像机有没有记录下动物活动的影像。

经过半个小时的跋涉,郝光来到了第一个观鸟点,此时太阳才刚刚升起。他说:“现在先暂时在这里定点观察一会。一般定点观察也要分情况而定,如果守了10分钟一个鸟都没看到,就要换下一个地方,如果这里鸟况比较好,种类比较多,就可以多看一段时间。”

由于这个观察点鸟况不好,蹲守了半个小时没有发现有鸟类活动,于是郝光继续向山上走,随着高度的增加,巡山的水泥步道消失了,山路越来越窄,最后长满灌木的山坡挡住了去路,不得不沿着小溪涉水前行,10月,山上的溪水已寒冷刺骨。郝光告诉记者,今天选择的路线虽然难走,但是有一个好处,走这条路可以解决巡山时的饮水问题。

每一次上山都期待能够发现新物种

一个人巡山,一走就是一天,渴了就喝山里的溪水,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方便面,由于没有热水泡,只有干啃。“我们一路上所有的生活垃圾都要带到站上处理,这样可以将人类活动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郝光说。

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在溪水尽头的一处陡坡上,记者看见一个绑在树干上的小盒子。郝光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安装的红外相机,整个保护区内他们一共安了20多台红外相机,数据存在SD卡上,一般一到两个月去取一次。随后,郝光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安装上刚刚从红外相机里取出的SD查看数据,两张卡里分别拍到了野鸡和野猪活动的视频,这两种动物都是普通野生动物,对于这条线路的物种多样性调查意义不大。

郝光说,对于一个动物研究者来说,每一次上山都期待能够发现新物种,但常常失望而归,野生动物研究就是要在不断地重复观测中寻找科学发现,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感到,偶尔能够发现一两种平日少见的动物也是一种无以言状的快乐。

我爱我的专业,所以我快乐

3年前,郝光刚刚到站上来工作的时候,当时站上没水、没电、没网络,日子过得比现在艰苦,但对动物学的热爱让他坚守了下来。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区的的野生动物,万源市环保局为项家坪保护站添置了更多、更先进的观测和记录设备,利用这些设备,郝光第一次在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雕、林麝,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红腹角雉、苍鹰、鬣羚、斑羚等,这些发现对研究花萼山野生动物名目具有重大意义。

为早日完成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画册的制作,四年来,郝光每年都要进山100多次,到更多人迹罕至的区域,去寻找,去发现。尽管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山上,但他并不认为日子艰苦,他说“我爱我的专业,所以我快乐。”在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4年来,郝光在保护区共记录到野生兽类1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3种,新纪录野生动物1种;鸟类12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新纪录野生动物20种;两栖类动物11种,并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

□文/图 王栋 张小松 本报记者 孟静

观察动物

巡山

新闻推荐

万源市委宣传部

本报讯日前,万源市委宣传部组织干部职工专题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万源市委宣传部领导领学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会议要求,全体宣传思想文化干部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将全会精神学透、...

万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万源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