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一辈子孝敬妈妈 ——福建流浪儿和他的达州妈妈
[摘要]——福建流浪儿和他的达州妈妈
“我想工作,养活自己,孝敬母亲。”记者眼前的阿建,青春而略带羞涩,虽然命运在他年轻的生命中刻下了太多的磨难,但在王让银妈妈的呵护下,阿建的笑容依然那么阳光。
然而,阿建孝敬妈妈的愿望,却因为他是个流浪儿,是黑户,显得困难重重……
1菜市场结下母子情缘
王让银,47岁,万源市石塘乡瓦子坪村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她和阿建的情缘始于2001年。
“当时我在福建莆田市一个建筑工地做饭,每天都要到菜市场买菜。第一次见到阿建,就是在菜市场里,大概三四岁的样子,破衣烂裤,光着脚板,满脸乌黑,可能是饿坏了,正趴在垃圾桶边捡垃圾吃。我看着心酸,就给他买了盒饭。后来经常在菜市场里看到他,大家都叫他阿建,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流浪儿。看到这孩子可怜,我每次都会给他零用钱,或给他买点吃的。渐渐的,时间长了,他把我当成妈妈,我把他当成儿子。2004年,我离开莆田市到其他地方务工,因经济很困难,自己又有两个儿女,不允许我带上阿建。”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王让银和阿建的眼中都是泪水。“离别时,阿建很伤心,我也十分不舍,最后,我告诉阿建,自己住在万源市石塘乡瓦子坪村,如果实在没法生活了就来找我。”分别后,王让银辗转多地打工,2008年回到家乡。“分开后的这些年,我一直记挂着这个孩子,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有没有被人欺负?”
2“我要去四川找妈妈”
“妈妈离开后,我一直在莆田市乞讨生活。”接受记者采访时,阿建对王让银一口一个妈妈,他说,那段时间,他认识了莆田市当地媒体湄洲日报的记者蔡晨晖。“蔡叔叔是好人,他帮助我在报纸上刊登了寻亲启事,寻找我的亲生父母,但一直没有消息。”虽然和王让银妈妈分开了,但妈妈的样子及临别时告诉他的地址,阿建一直记在心间,2010年初,他决定到四川找妈妈。
一路颠沛,坐一段车,走一段路,吃别人的剩饭剩菜,住垃圾桶,没有身份证的少年阿建耗时数月,从千里之外的莆田市来到万源,找到了妈妈王让银。“在这个世上,我只有王让银妈妈一个亲人,哪怕吃再多的苦,我都要找到她。”2010年6月,在万源市石塘乡的田埂上,母子俩相拥而泣。
3黑户问题让他寸步难行
提起阿建,石塘乡瓦子坪村支部书记夏泽莉、村主任付华尧都赞不绝口,“这娃娃勤快、聪明,耕田、割草……什么农活都会干,有次村里拖拉机坏了,虽然他不识字,看不懂图纸,但他趴在拖拉机旁边,一番倒腾,还真让他修好了。”据夏书记介绍,阿建来到该村后,村干部了解了他的情况,都很同情。随着年龄增长,阿建的户口成了一大难题。“娃娃大了,总要自力更生,但他现在这种‘黑户\’状态,可谓寸步难行。”夏书记说,近几年,他们陪着王让银、阿建,数次奔波于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想帮助解决阿建的户籍问题,由于阿建对亲生父母、出生地、出生时间等基本情况都不清楚,且年龄过大,收养手续不好办理,至今也无法解决户口问题。
“阿建大了,要立业,要成家。我也一天天老了,总不能让这孩子就这样一直‘黑\’在我身边吧。”说到阿建的户口问题,王让银一脸愁绪。“妈妈照顾我这么多年,付出了这么多,我现在大了,该赚钱孝敬妈妈了。”阿建说,去年3月,他离开妈妈到福建打工,低廉的工价、繁重的劳动以及旁人的白眼和欺辱,他都不在乎,但因为没有身份证,短短几个月,他就被公安机关审查3次,最后没人敢雇他,也没人敢租房子给他。无奈,他又回到万源王让银妈妈身边。
4好妈妈爱心感动乡邻
“王让银,大好人啊!”对王让银做的善事,附近村民无不点赞。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让银的丈夫汪崇和曾参加老山前线作战,并荣立三等功,由于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丧失了劳动能力,夫妻两人育有一子一女,虽然家庭负担很重,但王让银还收养了包括阿建在内的两个孤儿,并照顾着邻里一位75岁、身患偏瘫的孤寡老人谭六茂。
“2014年10月的一天,谭六茂突然倒地,还好王让银及时发现,赶紧将他扶起,然后找医生看病输液,之后,王让银天天给他做饭、喂饭,服侍了整整47天,老人的身体才慢慢康复。”一位村民竖着大拇指告诉记者,目前,阿建已长大成人,另一位孤儿也已考上四川航天技术学院,谭六茂老人的身体也有好转,生活基本能自理。
对村民们的赞誉,王让银却说,“我这点事算啥哟,那些年那么穷、那么苦都熬过来了,现在娃娃们都大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如果阿建的户口问题解决了,我就再无遗憾了。我也不图他们报答我什么,我经常给孩子们说,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把对我的情义回报给社会吧,那我就满足了。”
5万源警方抓紧调查
据了解,王让银近日已就关于阿建的具体情况向万源市公安局发出求助信,引起了该局领导高度重视。陶辉局长、张毅副局长分别作出批示,要求万源市公安局出入境大队和石塘派出所深入调查,同时向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咨询相关政策及办理方式。石塘派出所所长颜其洵告诉记者,对阿建的情况调查已结束,基本属实,目前该所和出入境大队正在向上级机关及相关部门汇报联系,咨询相关政策,争取早日解决阿建的实际问题。
根据王让银提供的联系电话,记者联系上当年帮助阿建寻亲的湄洲日报记者蔡晨晖,他向记者证实了阿建所言。“当时我是采访另一个流浪儿,发现那名流浪儿是被拐卖到莆田的,后来在贵州帮他找到了亲人。阿建通过那名流浪儿与我取得了联系,但阿建的年龄当时太小,对出生地、出生时间、亲人的信息都不知道,寻亲工作十分困难。对于阿建的情况我们报社进行了报道,希望通过社会力量帮助他,可惜一直没有关于他亲人的消息。”提起当年与阿建的这段经历,蔡晨晖仍记忆犹新。
即将结束采访时,阿建突然端着一大盘桑葚走到记者面前说,“叔叔,吃点桑葚,我刚到树上摘的,新鲜。我想给记者叔叔说一句话,妈妈对我付出太多了,我对妈妈只有两个字,感谢!我会一辈子孝敬她!”火红的桑葚映着少年阳光的笑容,谁能相信他年轻的生命里竟有那么多苦难,记者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后记
一个爱心妈妈,一个苦难孤儿,14年前结下母子情缘。“妈妈对我付出太多了,我对妈妈只有两个字,感谢!我会一辈子孝敬她!”“把对我的情义回报给社会吧,那我就满足了。”多么朴实的话语,让记者深深感动。如果有关部门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能特事特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这对母子以后生活更加幸福,不是很好吗?
■本报记者 罗天志
新闻推荐
让达州天更蓝水更清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