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家 爱亲人 爱生活 万源六旬农民写诗13年 提起“农民诗人”刘崇坦,万源市虹桥乡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老刘可是我们村的能人,虽然命运坎坷,但还是积极面对生活,

达州晚报 2015-03-11 13:39 大字

[摘要]提起“农民诗人”刘崇坦,万源市虹桥乡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老刘可是我们村的能人,虽然命运坎坷,但还是积极面对生活,炒茶、缝纫、理发他都会;不仅如此,填词、写诗、绘画更是他的最爱。”

近日,记者在虹桥乡孙家沟村,探访这位农民作家。得知记者前来,65岁的刘崇坦早早等在村口。

一栋老式双层木楼,虽然室内设施简陋,却因为有主人家的诗而温馨。谈到诗歌创作,刘崇坦说:“从2002年我开始写作以来就没有中断过,文学就是我心中一个最美的梦,写诗能使我心静,但你可能不会相信,我写作之初只是为了纪念我的亡妻。”

凭吊贤惠妻

“庄稼汉”走上“写作路”

刘崇坦,1950年生于万源市虹桥乡孙家沟村,自幼兴趣爱好广泛,12岁高小毕业后中止学业。为了生计,他学会了缝纫、理发、炒茶叶,一双手和几亩黄土地成为了他全部生活的载体。

35岁时,刘崇坦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曹玉香,两人相亲相爱,通过两双勤劳的手,他们在村里最早建起了小木楼,生活和谐而富足。

哪知天妒良缘,2002年9月,一场疾病夺去了曹玉香的生命。“数年恩爱化记忆,朝朝暮暮念娇娥”。刘崇坦只觉得眼前一片黑暗,不知道自己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每当看到亡妻遗物,往事便一次次撞击他的灵魂。几个月后,刘崇坦终于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念妻之苦——写作。

“我的写作就从纪念玉香开始。”刘崇坦说,屋里的烤火炉是他最喜欢的,那是玉香煮饭的灶台,同时也是他创作时的写字台。除了忙于春播、夏锄、秋收和冬藏,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在夜晚和农闲时,刘崇坦才能就着灶台“爬格子”,一“爬”13年。

重组新家庭

“继父子”胜过“血缘亲”

“我和崇坦是2004年结婚的,我比他小将近15岁。之所以选择他,就是因为看到他写给亡妻的诗词。我觉得他对一个去世这么多年的人都这么好,心地很善良。同时,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文艺气息也让我很崇拜。”说话的是刘崇坦的现任妻子杨玲儒,能干、娴熟,是孙家沟村李家坝组的组长。

和杨玲儒一起来到刘崇坦家的还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杨玲儒和前夫的孩子,另一个是杨玲儒前夫和前妻的孩子,由于杨玲儒对她好,这个当时已经13岁的孩子选择了和后妈一起来到刘家。刘崇坦对三个小孩视如己出,省吃俭用送他们上学,一个大家庭和谐美满、其乐融融。

风格多元化

“老农夫”蜕变“本土诗人”

杨玲儒和孩子们的到来让刘崇坦渐渐走出了丧妻的阴影,他对生活又充满了期待。在杨玲儒的影响下,刘崇坦天天收看新闻,大到国家政策,小到好人好事,他全都记在心里,并尝试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歌。渐渐地,他的创作更加积极,风格也更加多元化。

“开始也有村民不理解,认为我不务正业,但妻子儿女都很支持我;我也觉得人活着就是要有自己的坚持,诗歌可以让我一直拥有好心情。”采访中记者看到,刘崇坦家中整整齐齐放着他创作的、用手工装订的诗词集。有诗友曾为刘崇坦写过一首诗:

偶遇奇人刘崇坦,始信文章憎命达。

琴棋书画能自通,工商农学亦人夸。

丧妻命运多险折,舞文弄墨无师家。

老骥伏枥志未已,无限黄昏映晚霞。

短短几句,是这位“农民诗人”的真实写照。

(宋乾玉 本报记者 向也)

新闻推荐

旋耕机误操作 六旬老农右腿被“旋”重伤

本报讯13日上午,万源市罗文镇一名六旬老农耕地时,因操作不当,误挂旋耕机倒档,致使旋耕机突然后退,老农躲闪不及,右腿被锋利的叶片“旋”成三截……当天下午2时许,在宣汉县普光高速路入口附近,社区记者看...

万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万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