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扎根山庄36载 重庆知青嫌书没教够

华西都市报 2014-10-30 19:41 大字

蔡仲生课后给孩子们开“小灶”。

——记万源市竹峪小学乡村教师蔡仲生

“还有一个月我就要退休了,说句心理话,我真感到十分不舍,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打发退休后没有学生在身边的时光!”回望自己36年教书生涯,达州万源市竹峪小学教师蔡仲生十分不舍。

1972年5月,年仅17岁的知青蔡仲生从重庆来到万源市西北角康乐乡下乡务农。来到陌生的地方,蔡仲生同陌生的农民一道干起陌生的农活,一干就是五年。“难道就这样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挫败感一直萦绕在蔡仲生的心头。

好在后来机会终于降临。由于当时教师缺乏,康乐乡推荐蔡仲生到万源师范学校参加学习,培训学习后被分配到康乐乡任教。1978年12月,蔡仲生成为了一名教师,开始了漫长的教育生涯。1983年秋,蔡仲生调到万源市竹峪镇中心小学校,任教至今已是36年。扎根山区 潜心从教重修身

到竹峪小学工作以来,蔡仲生一直在该校所辖最偏远的村小任教。山区小学条件的艰苦众所周知,但蔡仲生毫无怨言。“为学生奉献一切。”这是蔡仲生在班主任工作中信奉的准则。他爱学生胜过自己。在他的脑海里,有一本学生的生活档案,对每个学生的各种情况,他都能如数家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当老师那天起,我的心就和学生紧紧连在一起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模仿能力较强,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学做人的关键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用心灵去启迪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提起蔡仲生,竹峪小学校长刘兴友也不住地夸赞。“在蔡仲生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挚爱、他的自豪、他心中的希望。”

蔡仲生任教班级里有一位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苟光平,由于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小小年纪就和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了解到这一情况,蔡仲生就反复教育孩子们真诚关心帮助苟光平。但由于苟光平性格孤僻,把同学们的关心帮助视为轻视和同情,不仅学习跟不上,还常常做出一些偏激行为,课上课下不是欺负这个同学,就是捉弄那个同学,更有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坏习惯让许多老师头痛不已。面对这样的孩子,蔡仲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多次去苟光平家中家访,每次都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苟光平买一些学习用品,给他父亲买一些生活日用品,还动手帮他们家做家务,并寻找适当的时机和苟光平促膝谈心,鼓励教育他。在蔡仲生的真诚关爱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苟光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甜蜜的笑容,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数年一日勤于求索乐教书

蔡仲生常年在边远的村校任教,教学中,他能教善导,形成了一套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备课时,他尤其注重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掌握的学习情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克服山区小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困难,自己动手制作了许多教具、学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蔡仲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式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情感熏陶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具备学习的自主性。针对学生最头疼的习作,他采取的对策是课上拓展思路,课下熏陶感染,常常带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体验生活。通过训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并增强创新意识。

在一次语文课上,蔡仲生班级里的一位学生突然呕吐,邻桌学生及时向老师报告后,蔡仲生便马上和几位学生一起主动清扫脏物,有的学生还拿出风油精,对呕吐学生问寒问暖。事后,针对这一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蔡仲生及时给予启发、出主意,改阅读课为作文课,让学生去描写、赞扬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好风尚。

心灵的付出,收获的是累累硕果。在竹峪小学工作的二十余年里,蔡仲生曾经连续八年被评为竹峪小学先进教师,三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一位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寄给蔡仲生的贺卡上题写着“良师益友,终身难忘”,这或许就是蔡仲生一生矢志不渝奉献教育的最好写照。

马发海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王华逸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女婴近半岁 认救命司机医生当干爹

7月11日,陕西孕妇杨艳在高速公路隧道内顺利产子。本报报道截图。由三辆车组成的“临时产房”,杨艳生下了小梦琪。(资料图)小梦琪如今已长到了近7公斤。(资料图)孕妇高速公路产子车子围起“...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