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品德之师当怀爱生如子诲人不倦之心

华西都市报 2014-09-26 19:57 大字

华西都市报:历史上,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形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几千年时光流转,无论老师这一称呼如何改变,师者、先生、园丁还是灵魂工程师,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尊重与敬意不曾消减。随着社会进步,大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师不仅仅在于渊博的学识,更在于其高尚的师德。

左臂失去了 右臂支起孩子的梦

一场惨烈的车祸,让在达州市通川区金石乡星火小学当代课教师的他失去了左手,同时造成右手一级残疾。车祸发生后,他曾痛不欲生。一个坚定的信念,让他用残疾的右手重新拿起了粉笔,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不但返回了熟悉的讲台,也从绝望中获得了新生。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郑良伟,他不畏条件的艰苦和信息的闭塞,将自己今生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全部抛洒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他虽然左手缺失,但仍然用残疾的右手书写出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还经常用独臂到离学校一里多远的水井给学生打水。他身残志坚的行为也让达州“独臂教师”的故事在巴山渠水间竞相传颂。一人坚守 独自支撑起学校

郑老师从1977年开始在这里代课。当时,学校有近百名学生,辐射周边4个村民小组。在星火小学,因为条件艰苦,地方偏僻,交通不便,郑老师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师来来去去。到1987年,再没有老师愿意到这里来教书,学校就只剩下他一个人独自支撑。

“一个人,一堂课,三个班,复式教学。”这是郑老师那些年经常进行的教学模式。

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郑老师在去达州城里办事时,途中突遇车祸,他乘坐的汽车翻车后燃烧,造成他全身烧伤面积达93.7%。送医抢救后,进行了周身植皮。但是,他的左手还是没能保住,右手也严重烧伤变形,后来经过鉴定,确认为一级伤残。重病康复 再度回归校园

大约四五年之后,郑老师的病情开始逐渐好转。他决定开始锻炼,以尽快康复。至此,他开始练习走动。2006年,金石乡中心校派老师来慰问他,询问他能不能继续返回学校代课。一句话,重新点燃了他埋藏在心里多年却一直不敢提及的愿望。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残疾变形的右手握粉笔写字,虽然刚开始连笔都握不稳,但是他没有气馁,粉笔掉了就重新拿一支,一直坚持锻炼,经过两年时间的练习,他不但可以正常地用手写字了,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黑板板书。妻子陪伴 当起义务炊事员

2008年,想到很多学生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郑老师就动员爱人在家里给孩子们做饭。汶川地震之后,由于校舍受到影响,成了危房,政府部门投资重新修建了学校——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郑老师便请来几个老乡帮忙,干脆把他的办公室改造成了厨房,他的妻子,则成了学校的义务炊事员。华西都市报记者邹辉

秤杆坝村小学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是万源市八大高山区之一,今年42岁的张云熬在这个小学里呆了24年,他的学生也就10多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他都要教完。每年的寒暑假,他都要去建筑工地找点活干,挣的钱拿来给学生添置一些必需品。

“打工教师”张云熬:

建筑工地打工给山里娃添置必需品

工地打工 为给山里孩子买热水器

今年7月,达州市的室外温度高达37℃,在达州市通川区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张云熬和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一起,用手推车,运走一车一车的混凝土和砖头,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妻子。“只是想买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张云熬说,山里的孩子走的路远,容易出汗,不洗澡身上就会有汗臭味,他想攒点钱,让孩子们洗上一个热水澡。

秤杆坝村小学到乡场上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张云熬介绍说,乡场上是没有理发店的。村民还要坐29公里的车到白沙镇才能找到一个理发店。平整操场 为孩子们搭建活动场所

为了让学生喝上水,2009年的时候,张云熬带着孩子们上劳动课,挖了一条1500米的沟渠,将泉水引到了学校旁的泥巴池塘。村里4点钟放学,张云熬还不会回家,而是继续挖沟,一直到晚上7点才收工。一次,一块山石掉下来,砸到了他的脚趾,他顺手从旁边抓了一把草来止血,一瘸一拐地回到家里,用白酒消毒。

今年,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打算把学校的一块操场平整出来,铺上水泥、装上围栏,让孩子们在课间玩耍,再也不用担心皮球掉到山下去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宦小淮

新闻推荐

万源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维修完工

万源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维修收尾工作场景。达州华西城市读本讯(王永明记者张骥摄影报道)13日,记者在万源市城区太平路看到,平整的柏油路代替了坑坑洼洼的水泥地,灰白色的花岗石人行道代替了破碎...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