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达州三峡移民生活实录 陌生的天地,已是新的家园 渠县有庆镇三峡移民李传忠的幸福生活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年前,为了建设三峡工程,百万峡江儿女泪别故园的千重稻菽,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举家迁往全国大江南北。老照片里被爆破的房屋,故土上的最后叩首,双眼中的留恋不舍,是他们记忆中故乡最后的模样。如今,祖辈生活的三峡,已成回不去的故土;陌生的天地,是否变成了他们新的家园?近日,记者来到渠县有庆镇三峡移民安置点,探访他们的新生活。
他仍记得搬家那天
“农历七月二十三,阳历8月31号!”今年64岁的三峡移民李传忠老人对当年举家搬迁的日子脱口而出。时隔20载,提起那天,李传忠记忆犹新。
2002年8月31日,同重庆市开州区(原开县)金峰乡237位村民一道,李传忠一家八口踏上了举家迁移之路。大巴车开进了渠县有庆镇(原有庆区),红色的欢迎横幅高高挂起,当地村民敲锣打鼓,还有学生组成的欢迎方队走在前列,夹道迎接这群来自远方的朋友。
看到热心的乡镇干部和好客的有庆人,看到摆在面前的“八大碗”,眼前的一幕让李传忠格外惊喜。虽说是一眼望生人、一脚踩生土,但在推杯换盏间,移民们心中的忧虑早已烟消云散。
“起初担忧迁过来各方面不适应,来到这儿之后,觉得这里的气候、生活环境都和开县老家很相近,更重要的是当地人都很友善。”李传忠说。李传忠的邻居蒋兴钊则笑言,当年搬家前一天,他趿拉着鞋在床上不吃不喝,想了一天一夜。
当天,包括李传忠一家在内的8户移民住进了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的两层新建安置房。房子面朝大路,紧挨有庆场镇,这群背井离乡的人终于有了栖身之地。
“每人可以分7分地,4月30号我们过来踩点,8月31号搬迁。”李传忠不加思索,这些日子早已烙印在他心中。后来,李传忠的大儿子一家外出务工,父母和小儿子便成为李传忠夫妇身边最亲近的人。
在李传忠的记忆中,原有庆区区委书记向福伦是移民与有庆之间的牵线搭桥人。当得知将有移民落户有庆,向福伦来到金峰乡同当地村民对接,收集意见、选址建房,安排移民代表踩点……过程相当繁琐,这一切向福伦都亲力亲为。
“当年搬迁很感谢他,之后他时常喊我一起吃酒摆谈,后来调走了,现在估计已经退休了吧。”李传忠笑着说。
在这里找归宿
三峡移民的后期生活补助,全国统一标准每人每月50元。然而仅靠政府补助,显然无法撑起一个家。李传忠和妻子在分来的田地上种起了庄稼、蔬菜,除了自给,多余的便拿到镇上卖。一边卖菜一边在场镇上找活干,成为李传忠的日常。
“搬迁前,我们家开了一个小杂货铺,妻子看店,我种庄稼,走街串巷卖蔬菜水果,经常在外面跑,一来二去周围的人都认识了,也经常给我介绍活干。”李传忠的谋生路跟他的性格一样,越来越敞亮。凭借多年的务农经验,经人介绍,李传忠在农机站找到了活干,打秧、施肥、照看大棚蔬菜……一天能挣四五十元,中午还管一顿饭。“只要你够勤劳,生活是不错的。”
2012年,对于李传忠而言充满了遗憾。在有庆居住10年后,李传忠一家的生活日渐有了起色,不过却没能在这里为老父亲找一个“归宿”。
当年的大迁移后,李传忠几兄弟分居四川、山东、湖北各地,只有老四留在了离故土最近的地方——重庆市合川区。2012年,70多岁的父亲前往合川替老四照看房屋,却因脑溢血突然离世。“老四来电话说‘爸爸摔了’,当天我们急急忙忙赶到了合川。我还记得他躺在床上,脑袋一边一个大窟窿,插着各种管子。走的那天,我握着他的手守了大半夜。”说到这里,眼泪在李传忠的眼眶里打转。
“父亲知道早晚有这一天,想让我帮他在渠县选一块好地,可惜没能圆他老人家这个念想。”因为各种原因,老父亲最终葬在了合川。自那以后,每年清明、父亲的生日,李传忠都要在自家房屋后,为父亲燃一炷香、烧一点纸钱。他说,就当是弥补父亲的最后一点念想。
虽然父亲没能埋葬在有庆,但对李传忠一家来说,他们早已在这里落地生根。
你们是我们的家人
如今,扎根在渠县有庆的三峡移民们早已儿孙满堂,生活没有亏待这群朴实善良的人。几年前,李传忠大儿子家中再添新成员,小儿子也找到了女朋友,家中人丁愈发兴旺。李传忠一家对未来的幸福生活有了新盼头。
“现在子女们个个成家立业,我和老伴守着这个家挺好,我还打算把咱家的房子扩建一下,主要是现在腿脚不方便,也就搁置了。”几年前,李传忠查出股骨头坏死,现在出门要靠拐杖和轮椅。不过由于老伴患有精神疾病,李传忠反而担起了照顾老伴的职责。
考虑到李传忠一家的特殊情况,渠县水务局移民股和有庆镇政府给予了充分照顾。“相关部门和政府对我们很关心,每年每人发放200元的慰问金,统一组织我们体检。去年10月,我做白内障手术自己没花一分钱。现在,我们老两口每个月能领到160元的残疾补助,我还有280元的低保、1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李传忠乐呵呵地说。
为了让移民们过得舒心、住得安稳,2021年,渠县县委、县政府不仅为安置点解决了用水、用气问题,家家户户门前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翻修了房屋屋顶。从井水到自来水,从柴火到天然气,从土坝坝到水泥地,移民们的生活在小康路上越走越宽阔。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彦力 实习生 陈姝伊
新闻推荐
同学们为学校保洁阿姨送上新春祝福。本报讯(达州日报社通讯员杨浪)寒假前夕,渠县第一小学组织师生开展“感恩情送祝福”迎...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