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源于賨人的诗歌奇葩
□童光辉 李松林
千古中国古典诗苑,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有一枝馥郁的奇葩——竹枝词。竹枝词的前身是流传于巴渝地区的一种古老民歌“竹枝”,可追溯到上古賨人的巴渝舞。它因歌舞者手持竹枝表演而得名,又名“竹枝曲”“竹枝歌”等。竹枝词作为我国古代极具地方色彩、乡土风味浓郁、情韵悠长的民歌之一,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传承千年而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竹枝词的起源
竹枝词的本源是竹枝歌,竹枝歌是从巴渝舞里的吆吼、吼唱等言语要素中逐渐演化成型的,所以清代万树《词律》称“竹枝又名巴渝辞”。众所周知,巴渝舞是賨人的民间歌舞,竹枝歌自然源于賨人的创造。最早有关竹枝歌的记载,是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蜀中乡市,士女以人日,击小鼓,唱竹枝歌。”可见,竹枝歌最初是有词有曲的,可颂可唱,曲谱因不便记载而失传,只留下词了。
让竹枝词开始在文坛大放光芒的,当属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唐贞元中,刘禹锡被贬作夔州刺史,受当地人唱竹枝歌影响,采用其曲谱,作《竹枝词》诗,自此之后名声大噪。“竹枝”由俚语民歌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歌体裁,不仅盛行于中唐,以后历代文人皆广泛参与。
竹枝词的起源地点,自宋朝相关的研究就多认定为巴渝地区,即今天的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古时的郭茂倩、黄庭坚、朱熹等大家以及今日学界多数专家均支持这一观点。《乐府诗集》载“竹枝,巴歈也”,即可为依据。唐光启元年(885年),诗人郑谷在渠州(今渠县)写下《渠江旅思》:“流落复蹉跎,交亲半逝波。谋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说明唐代的川东民间盛行竹枝歌。
竹枝词的特色
历代流传下来的竹枝词一般分两类:一是由文人吸收竹枝歌谣的民歌色彩而创作的诗;二是借竹枝词格调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两类竹枝词都具有“竹枝”鲜明的特色。宋代黄庭坚曾称赞刘禹锡的竹枝词“词意高妙……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大致道出了竹枝词的特色。
形制短小,简明扼要。竹枝词一般七言四句、28个字。以刘禹锡流传千古的名篇《竹枝词》为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偶有人写五言、六言的竹枝词。五言竹枝词如清代袁枚的《西湖小竹枝词》,其中之一如下:“妾在湖上居,郎往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见城门恶。”
中唐皇甫松写有6首竹枝词,每首只有两句14字。如:斜江风起(竹枝)动横波(女儿),劈开莲子(竹枝)苦心多(女儿)。其衬词的运用,与当前仍流行于川东一带的竹枝歌“情妹生得(竹枝)嫩冬冬(女儿),好像菜园四季葱(女儿)”“叫声妻子(竹枝)你莫愁(乖妹儿),夫在外头(竹呀竹枝子)变了牛(乖呀乖妹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竹枝词少用典故多用民间俚语,保留了民歌的风格。例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其四“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语言皆明白浅近、通俗易懂,有如白话。
不拘格律,形式自由。民歌作者多数不通韵书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后来文人创作的竹枝词保持了这一特色,只押韵,不拘平仄。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没有一首完全合律的。竹枝词用韵可以放宽限制,比如前、后鼻音可混押,不避重字重词,例如“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诗风明快,多用比兴。民歌风格一般较为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其创作多用比兴手法。以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为例,第一句以杨柳起兴,起兴句看似与要表达的事物在内容上少有关联,但对表现内容却起着不可替代的烘托和铺垫作用。再例如下面一首:山川不朽仗英雄,浩气能排岱岳松。岳少保同于少保,南高峰对北高峰。以杭州西湖畔的南高峰和北高峰比喻岳飞和于谦,赞美他们的爱国精神如同山峰屹立千古,让人崇敬。
题材广博,以诗存史。竹枝词作为民歌,最初多写山野恋情,表现男女相爱、交往的情景和内心活动。随着时代的流转,其内容由山野恋情扩展至社会世态,包括祭祀、婚丧、农牧、商业、战争等社会各方面。竹枝词保存了大量历史研究资料,其反映各个年代社会生活状况的广度和深度是其他诗体不能比拟的,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表现功能。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之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描述了当地人民善酿酒饮酒、喜踏青等风俗。清代名山知县赵懿的《广安州竹枝词》:“海军何不用賨儿,猛矫无施学水师。三十六滩如走马,看侬滩上放船时。”作者希望勇猛善战的賨人男儿参加甲午中日海战,以改写那段屈辱的历史。
可读可唱,传承至今。竹枝词自诞生起就有词有曲、可读可唱。刘禹锡“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成为传世经典。唐宋时期,朝廷、民间都盛行歌唱竹枝词之风。竹枝词主要在夜里歌唱,如白居易《曲江感怀》“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顾况《竹枝》“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等;合唱为主,独唱为辅,如陆游在夔州看到“通衢歌竹枝”盛况,杜光庭《录异记》记载当时合州女伎赵燕奴“每斗船、驱傩,及歌竹枝词较胜,必为首冠”等;曲调多响亮、凄怆、悲怨,兼具宛转、艳丽的特点;伴唱有短笛、羌笛、鼓、芦管、楚丝、花枝等器具。明清以后,大量竹枝词成为“徒诗”,民间传唱竹枝歌却未间断,如清代张玉《东湖竹枝词》“共说峡州风景美,旗亭聊听竹枝歌”,由竹枝歌衍变的民俗歌舞车灯(亦称逗幺妹、跑旱船),仍流行于当代的川东等地域。
竹枝词的传播与发展
刘禹锡促使“竹枝”由俚语民歌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歌体裁。在他之后,竹枝词被越来越多的文人接受、喜爱,逐渐向全国传播。唐宋是竹枝词的移植期,元代是壮大期,明清是繁荣期。唐宋时段,竹枝词以三峡为中心向东辐射到荆楚和江南地区,元代发展扩散到江南大部,到了明清则全国普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竹枝词的发展达到鼎盛。
唐代是竹枝词的开创时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作家群体,部分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竹枝词的创作;二是竹枝词已经具有明确而成熟的主题;三是竹枝词已经渗入了唐代社会生活——在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以刘禹锡为代表的文人将唐代通俗舞曲竹枝“雅”化,以文学笔法对民众口头传唱的内容加以润色。意境美、配乐歌唱、妙用双关语是唐代竹枝词形式上的三大特色。
宋朝时期,有大量的名家参与创作竹枝词,苏轼兄弟、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等,都有相关名作。宋人创作视野比唐人更为宽广,竹枝词对社会现象的体现与影响等功能日益增强。诗人在记述风物中关注民间疾苦,表达强烈的人文关怀,针砭时政,咏史怀古,拓展社会交际功能。竹枝词的内容题材又由“雅”渐变为表现自我的“俗”。
明清两代是文人竹枝词创作的繁荣时期,泛咏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成为创作主流。现存的明代竹枝词总量达1800余首,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题材内容均远超前人,为清代地方竹枝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清代竹枝词“以俗为美”,记叙风土民俗、描写男女爱情,多反映现实之作,数量达到6万多首,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宋代以后,竹枝词经传播扩散,产生了各种地方竹枝词,例如江南竹枝词、两广竹枝词、东北竹枝词等,生动记录了当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俗、方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这些地方的竹枝词与异国华人创作的海外竹枝词,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诗苑中这枝奇葩。
川东地区作为竹枝词的发源地,天然具备创作竹枝词的文化土壤。唐代以来,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杨慎、王士祯等文人创作了许多反映川东风土人情的竹枝词,且多是传世佳作。南宋陆游的名篇《岳池农家》,其中“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等句,颇有竹枝词的味道。川东本土文人也多有竹枝词作品。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讽刺知州姜凤仪敛财的“正月十五大开张,收拾门房作柜房。请尽绅粮筹尽款,席间敬酒说粘光”,光绪三十年(1904年)揭露知州萧连成贪污的“闹到源头不过叁(三),腰缠十万下湖南。此公也有林泉志,小小图章刻退庵(退隐)”等作品,民国时期华蓥人张岷僧索性将揭露国民党县政府丑恶之事的竹枝词油印成册,在民间广为传播。当代,重庆编纂出版《中国三峡竹枝词》,《重庆诗词》刊印竹枝词系列专辑,达州宣汉还建有全国唯一以竹枝词命名的文化广场——洋烈新村竹枝词广场。2004年邓小平诞辰百周年之际,川大教授周啸天采撷小平同志的妙语和轶事,撰写“会抓老鼠即为高,不管白猫同黑猫。思到骊黄牝牡外,古来惟有九方皋”“嫁人要嫁弄潮儿,等闲出没浪高低。小住渠江通大海,江神河伯两醯鸡”等竹枝词。《中华竹枝词全编》辑录唐代至民国的作品近7万首,其中重庆卷有作者85位、作品584首,四川卷中描写川东风物的有作者32位、作品181首。相信不远的将来,通过竹枝词爱好者坚持不懈的辛勤创作,以及对川东地区历代竹枝词的梳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川东竹枝词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梅影)近日,孙祥屏女士藏书捐赠仪式在市图书馆举行,孙祥屏亲属将孙祥屏所藏文献捐赠给市图书馆收藏。孙祥屏,1921年...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