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聚点仓库
聚点仓库原址上修建的三汇中学操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月十六日,奉国民政府粮食部四川省粮食储运局第6373号令,在渠县三汇区汇东乡北坝,成立粮食部四川省粮食储运局三汇聚点仓库。该仓库时为三汇区最大的粮食仓库,因系国民政府兴建,库容量大储存粮食多,被民众称为官仓或万石仓。笔者就来说说聚点仓库建立前后,三汇地区粮食交易、储存、运输的一些过往旧事。
三汇镇因地处巴河、州河汇合之处的渠江源头,水运发达,历史上就是周边数县民众生产、生活物资交易集散地,市场活跃,商贸繁荣。清末、民国时期三汇镇经营米粮生意的商号繁多,先后有“炳顺恒”“炳顺祥”“湛玉春”“德昇昌”“德兴正”“成荣”“信诚”“煊记”“同心祥”、“鸿生福”“乾太永”“祥瑞生”等多家大商号。清末,三汇场成立的十九个商业帮会中,米粮帮会是其中之一,民国时期又成立有粮食同业公会。
粮食市场交易,分大宗粮食和民众日常生活所需两大类别。做大宗米粮生意的商号收购巴河、州河上游数县,以及三汇镇周边地区的粮食(以稻谷、大米、小麦、面粉为主)。大宗交易市场设在紫云宫(三汇人称王爷庙),当年大宗粮食交易生意谈成立好合约后,大多由粮商在码头就地过载或装载。钱、粮按约定交割清楚,在三汇港用木船经渠江转运至合川、重庆等地。故粮商们库存粮食不多,因此储存粮食的仓库少且小。
民众日常生活、生产所需小额粮食交易则是每逢三、六、九场期,主粮市场在文昌宫前的字库市,杂粮市场在土祖庙巷,豆类市场在下五佛罗汉巷下的豆子行,随行就市进行自由交易,闲场天到王爷庙粮食市场交易。
当年粮食交易计量单位是合(音读角)、升、斗、石。计量所用容器分别是木质的合、升、斗,其型状为四面梯形,上边口子大于底面。计算方法是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斗大米重约50市斤,合、升以此类推。合、升、斗属于计量容器,折合为重量时会因粮食品种类别而有差异,也会因交易中斗手打斗时刮斗口的轻、重,刮斗口后斗中粮食的够或平,有一定数量的重量出入。民国三十年(1940年)前后,改老石为新石,新石一石稻谷约为108市至110市斤,所以也称新石为担,意思是一人就能担起。
民众买米粮依家境状况选择升、斗。只有家境十分贫寒的人才会买合合米来艰难地维系生计(儿时曾听到过也看见过,年长的人因琐事纠纷斗嘴吵架,骂对方“你家有啥了不起,解放前穷得买合合米吃”)。
粮食交易市场内设有专职斗手(粮食买卖经纪人,撮合买卖双方,交易谈成后兼职打斗,类似于司秤员,收取一定的佣金)用长木片打斗(刮斗),米粮盛装在斗里,冒出斗口部分,需斗手持长于斗口的木片刮去多余部分,斗手轻刮斗口,买家划算,卖家吃亏。斗手重刮斗口,则买家吃亏,卖家划算。交易中斗里盛装粮食,经斗手刮斗口后的够或平直接影响买卖粮食的重量,故斗手身负买卖双方的信托,需公平公正持中间立场,不得恶意亏欠买卖的任何一方。
抗日战争初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各机关、团体、学校、沦陷区流亡的难民、内迁工厂涌入重庆,致使人口骤增,粮食市场价格上涨,供应日趋紧张。国民政府为此釆取多项措施缓解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稳定粮食价格。其中四川省政府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八月,将三汇镇定为省级粮食集散重点市场,规范建立定期粮食行情报告制度,由省政府派市场管理员黄存瑞会同渠县市管人员入驻三汇镇上专人专管,制定规范的交易措施,打击奸商垄断粮食市场、操纵粮食行情、哄抬粮食价格的不法行为。
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前,征收田赋只收银元(货币)不征收实物。抗日战争中,随着大片国土沦陷,非沦陷区粮食奇缺,市场供应紧张,军粮民食困难重重。民国三十年(1941年),国民政府决定改田赋征银为征实,以扩大粮源,保障军粮民食需求。由此渠县征收田赋始征粮食,以征收稻谷、小麦、玉米为主,杂粮为辅。国民政府随田赋征实,按田赋(公粮)和购粮各半摊派,即除田赋应征粮食外,派购与田赋应征粮食同等数量的粮食,派购粮食只付给30%的粮款,其余70%粮款分三年、五年、七年还本付息。民众把征实和派购俗称为“交公粮完征购”或“完征购”,并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
随着田赋由征银改为征实,三汇镇成立“征购粮食办事处”,由镇长熊子衡任主任,汇东乡乡长许仲鸥、石佛乡乡长李文明为副主任,王如意任稽征股长,李兴谟任收储股长,负责办理三汇镇和汇东乡、石佛乡的田赋征实和征购粮食事务。
为抢运陪都重庆的军粮民食,尤其是军粮的调运需要,民国三十年(1941年)一月十五日,三汇镇成立“军事委员会四川省船舶总队三汇管理站”,由总队委派曾宪之任站长,组织协调征调船舶,管理参与抢运军粮的船舶事宜。为解决运输船只不足,国民政府交通部在三汇镇南岸洪堂寺下面河边,设川江造船处第一工场,任命杨清武为主任,雇佣工人160余人,赶造木船。同年七月在三汇镇上成立“四川省粮食购运处三汇运输站”,由谢绍枋任站长,游文帮任副站长,负责具体组织力行(搬运工人)管理军粮运输过程中过载、卸载、装载相关事务,确保军粮在三汇港能及时转运至重庆。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五月一日,国民政府粮食部陪都民食供应处,在三汇文庙(现三汇镇一小)设立粮食部陪都民食供应处三汇分库,委派程志道为主任管理员,驻三汇镇上协调、催调粮食入库、运输,以保障陪都民众粮食之需。
由于当年经三汇港运往陪都重庆的军粮民食,只有通过木船水上运输,而巴河、州河因河道狭窄吃水浅,枯水季节航运时有断航受阻,粮食无法运到三汇。而丰水季节运到三汇的粮食,又受三汇港下行到重庆船只数量以及船只舶位不足的影响,而无法及时过载装船中转运输到重庆,且又无大型仓库堆放储存粮食。巴河、州河上游数县装载粮食的船只被迫积压在三汇港,等待过载卸粮而无法返回。以至巴河、州河上游的粮食急待这些船只返回,运粮到三汇港。为解决这些问题,国民政府决定在三汇建立大型粮食仓库,于是乎三汇聚点仓库应运而生。
三汇聚点仓库成立后,先后新建甲、乙、丙三种粮食仓库七幢,七幢仓库总储存量可达3500万斤以上,并修建了相关的办公、生活用房。由四川省政府委任邓雨甘为首任仓库主任,负责经办储存、调运军粮民食的相关事宜。仓库设有管理员、斗手、工役等十多人,据年长的三汇人说,当年的聚点仓库粮食库房系砖木结构,粮库内地面由木板铺就,木板下面铺有木炭阻隔潮气,是当时设置齐全储粮安全的粮食库房。聚点仓库建成后,除接受三汇周边乡镇民众交纳征购粮食外,还承担巴河、州河上游数县征购粮食的转运和临时储存保管。
1948年中共渠县地下党通过中国民主同盟会渠县负责人杨达纲,找时任三汇聚点仓库主任的民盟会员王永和,暗中将三汇聚点仓库大米出售数百石,所得款项用于换取枪支弹药,支持中共地下党发动的“龙潭起义”。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二月,三汇聚点仓库更名为四川省田赋粮食管理处三汇聚点仓库。
1952年9月11日,三汇镇遭受近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洪水涨进聚点仓库,冲垮丙种库房一幢,造成仓库中的3000余万斤粮食被洪水淹没浸泡(其中稻谷29383500斤,小麦862600斤)。渠县人民政府紧急动员三汇镇、三汇区、土溪区以及北坝周边乡村群众2万余人抢运和晾晒被洪水淹没浸泡的粮食。据张仲芳老师等年长的三汇人回忆,当时渠县抽调大批干部到三汇镇。县领导会同区、镇、乡、村干部,分工合作,仅三汇镇上就组织青壮年自备箩筐、皮篓、扁担、绳子等工具到聚点仓库,挑运被洪水浸泡的粮食到三汇镇上以及周边农村能晾晒粮食的地点,妇女和老人则负责晾晒粮食。参加抢运粮食的人齐心协力,三汇镇上男女老少总动员齐上阵,大街小巷,街头院坝,凡能晾晒粮食的地方都晒满了粮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家财产损失。事后大竹行署财委(渠县时属大竹行署管辖)调拨大米5万斤,奖励参加抢运、抢晒公粮的群众。
自解放后,三汇聚点仓库先后归属渠县粮食局和原达县地区粮食局管辖,承接巴河、州河上游数县外调粮食的转运临时保管。后随着公路的修建,特别是襄渝铁路通车后,外调粮食不再通过渠江水运,聚点仓库结束它的历史使命,曾改做达县地区粮食学校校址,最后转让给三汇中学后被拆除改作它用。□邓坤
新闻推荐
敌人侵占胡家寨、土城垭、麻山口,企图截断红军从贵福到土溪、三板的来往大道,在寨上伐木截成三段,涂成黑色伪装成三尊大炮。...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