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锅魁 □邓坤

达州晚报 2020-08-11 10:55 大字

三汇锅魁是三汇名特食品之一,无论是在三汇镇上,还是漫步达州街头巷尾,制作锅魁的摊位真还不少。听亲朋好友说,即便在外地,不少地方也能看到三汇锅盔招牌的身影,足见三汇锅魁深受民众喜爱。三汇人爱吃锅魁,还把锅魁吃出很多花样来,如:锅魁夹腊肉、锅魁夹香肠、锅魁夹凉面等等。远在他乡异地的游子更是对锅魁恋恋不忘,回到三汇必定去吃锅魁过过嘴瘾。离开三汇时捎带走几个甚至二、三十个锅魁,送给旅居外地的亲朋好友分享是常见的事。锅魁成了三汇古镇的一张独特名片。本篇就来摆摆三汇锅魁的龙门阵。

三汇锅魁的“魁”究竟该用“魁”字还是“盔”字,我反复查阅过相关资料,上世纪80年代四川的龙门阵杂志,曾有文章对四川省内的锅魁作过介绍,1991年版《渠县志》也对渠县境内的锅魁有所记载,均明确无异议的是“锅魁”二字。由此说明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锅魁的“魁”是“魁”字而非“盔”字,究其原因,笔者根据年长的三汇人叙述和儿时所见所闻概括如下:当年三汇人称锅魁为盐饼子、椒盐饼子或盐锅魁。锅魁属饼子类食品,饼子类食品中,油炸的有燕窝酥,烘烤的有千层酥饼、酥饼、月饼、芝麻饼、提糖饼子、三角饼子等多种饼子。锅魁在饼子类食品中算体形最大,故取“魁”字,为饼子类食品中最大之意。

为进一步求证,我还曾向鄢国灿老师作过一番请教。我向鄢老师呈述上述理由后,鄢老师认为“魁”字含位居第一,最大之意,而“盔”字是戴的铁质帽子或铁质容器之意,足见锅魁的“魁”用“盔”字有些欠妥。并嘱咐我,如写三汇锅魁的话,应该是舍“盔”字,用“魁”字为宜。说完锅魁的“魁”字,我们再来摆摆那些年,三汇镇上打锅魁的知名师傅们。据我所接触过的达州市通川区、渠县现在经营打锅魁的多位师傅们介绍,由他们上溯两代或者三代师傅的师傅,大多是在三汇镇拜师学艺,学成之后再到外地谋生创业,也才有了三汇锅魁走出三汇发扬光大的今天。

解放前,在三汇镇上打锅魁的众多师傅中,名气最大的当数罐垭口的熊承运,河街上的李泽福。据李泽福之子李炳建(我小学同学)介绍,熊承运、李泽福两人是师兄弟关系,当年被人们称为熊饼子、李饼子,但遗憾的是两人师傅的名字已无法考证。解放后,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众多饮食业主组建合作饮食店后,三汇镇上打锅魁的饮食店虽有好几家,但大多是逢年过节才打锅魁出售。能常年坚持打锅魁的,只有兰布市街的三八店,所以我对该店打锅魁的印象较深。我记事时该店最早打锅魁的是熊承运师傅,后来是汤诗钦在该店打锅魁,汤诗钦打锅魁的知名度,当年在三汇镇上最高,可以说是老幼皆知。

据知情者介绍,汤诗钦先拜万代伦为师,后拜白案高手贾芝政为师,得到两位师傅的真传,加上悟性高,勤学苦练。在锅魁的接面,加碱押酸,花椒面与食盐的配比上悉心研究,烘烤锅魁时火力大小,时间长短拿捏把握恰到好处。为提高锅魁的卖相,他在锅魁的外观上用心良苦,同为二两面的锅魁,他打的锅魁相比其他饮食店师傅打的锅魁,从外观来看略显大个些,所以特别有卖相。但也有人认真仔细观察后,感觉到汤诗钦打的锅魁比较薄,故有好事者戏称汤诗钦的锅魁可以当风筝放(当年三汇镇上餐饮业流传过一段顺口溜,“周三口、李八根、汤诗钦的饼子放风筝,投机不过段家奎”)。

锅魁制作过程大致是:首先用灰面(面粉,下同)加一定比例的老面调合发酵(餐饮业术语称接面)后加碱押酸,经反复搓揉形成面团用白布盖上。制作锅魁时,用刀在面团上切一小块面,揉成小面团后再用擀面杖擀成宽约四公分,厚约0.5公分,长约20余公分的条形面片,抹上调合好的盐和花椒面,再卷成面团形状,面团一端蘸点芝麻,用擀面杖擀成胚子,右手拿胚子,有芝麻的一面朝上方,用左手食指在盛有菜籽油的碗里蘸点油,点在胚子有芝麻的一面,置于高炉子上面的铁滑板上(高炉子和铁滑板均是制作锅魁的专用工具),用手掌掌心轮流将锅盔胚子按在铁滑子来回旋转磨擦。这个过程是很考验打锅魁的师傅的,因锅魁胚子在铁滑子上受热后温度较高,有些烫手,初学者很难承受,需很长时间的磨练方可适应。(现在打锅魁的师傅怕烫手,是加一层厚纸壳放在锅魁胚子上,再用手掌按住锅魁胚子来回旋转磨擦)待胚子烙起硬壳后,翻面,用同样方法烙另一面。

烙另一面时不再抹油,所以经高炉子烘烤后出炉的锅魁,两边色泽略有区别。两面烙起硬壳后,再将胚子直立在铁滑子上滚动,待胚子边子也烙起壳后,用铁夹子夹起放进高炉子内靠炉壁竖起烘烤,依高炉子内火力大小适时翻烤锅魁,待锅魁烤熟出炉后放在长约一公尺、宽约30公分,有两阶梯的木质食品架上待售。据今年80岁的张仲芳老师介绍,以前李泽福打锅魁时,除上述过程外,还需加一定比例的油面,油面的制作方法大致是:按一定比例,分别把芝麻用微火炒香起锅,再把灰面用微火炒断生起锅,放猪化油下锅微火化开后,把锅移开灶台,稍候加适量盐、花椒面、炒香的芝麻,炒断生的灰面、下锅捲拌均匀起锅待冷却后即成,打锅魁时在锅魁胚子里包上适量油面,类似于燕窝酥的作法,故李泽福打的锅魁,外观色泽金黄(三汇土话黄金盖色),外脆内酥,掰开锅魁,里面部分可用手撕分开数层,吃在嘴里十分酥软爽口,其制作方法现已失传。

三汇人把制作锅魁叫打锅魁,按说制作锅魁是先烙后烤,那为啥不叫烙锅魁或烤锅魁而要叫打锅魁呢?究其原故是当年制作锅魁时,在擀锅魁胚子的过程中,会用擀面杖时不时有节奏的敲打案板。擀面杖敲打案板时,会发出节奏感很强,极其清脆的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以此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相当于现在的广告宣传。

擀面杖敲打案板发出的响声很是好听,常招引来不少小孩围观,一些路人也歇足观看。故三汇镇上的好事者给汤诗钦打锅魁编了一幅对联曰,上联是:一根木棒不离手;下联是:四季圆货卖出头;横批为:生意兴隆。所以说把制作锅魁叫作打锅魁,还是有它一定的道理和来历。儿时锅魁售价一角钱一个,收二两粮票,而现在三汇锅魁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了。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兴起。本已赋闲在家的熊承运老人,重操旧业,在罐垭口下自己家门口专打锅魁出售,王光福在区公所旁专打锅魁,燕海泉在向阳门打锅魁和经营饮食店。1979年或1980年,渠县商业局安排汤诗钦到渠县县城各大餐馆轮流培训白案厨师,传授包括打锅魁在内的白案厨艺。

三汇镇上的合作饮食店解体后,汤诗钦和儿子汤正年,则在鸡市街经营打锅魁,油炸燕窝酥,曾带过杨绍志等不少的正式徒弟。这些年,我多次回三汇镇探亲访友,也曾数次光顾卖锅魁的摊位,与多位摊主有过交流,咨询过他们现在打锅魁为啥不敲打案板,一位师傅回答是敲打案板是浪费时间,还强调说是敲打声扰民,我听后也只能是一笑了之。倒是有另一个师傅很坦诚地说:我师傅都没有学会敲打案板,我就根本没学过,啷个会嘛,现在只能是打哑巴锅魁了噻。

新闻推荐

渠县一老人 深夜掉进蓄水池溺亡

本报讯“这里有个老人落水啦!”7月26日晚11时许,渠县公安接到群众报警电话称,渠县临巴镇小溪口(小地名),一名老人掉进农用灌溉...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