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达城寺庙知多少(中)
原县隍庙、郑氏祠,今达州宾馆
原府隍庙,后市中心医院门诊部 唐富雄 摄
□社区记者 郑景瑞
达州,是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老城。旧时的达州(达县),城虽不大,寺庙祠观庵却遍布于大街小巷,素有“九宫十八庙,四寺不入城”之说。清末民初时,达城及周边尚存60多座大小寺庙,后因学校、团体所利用,或因年久失修,自然灾害而破损,到达县解放前夕所剩无几。如今,除清真寺尚存、西圣寺择址另建、文江祠依稀可辨外,其余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梅葛庙:位于中心街至马蹄街口,建造年代无考,是靛染业神会地址,祭祀靛染业鼻祖梅福、葛洪。民国二十二年(1933)为苏维埃总工会地址,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达县总工会地址,1950年成为达县工会会址。1961年,渠县京剧团调来达县成为专区京剧团,先借用工人俱乐部场地演出,后订立租用合同。1982年,达县地区京剧团在此地建房。
五显庙: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修建,祭祀的本应是金、木、水、火、土五显之神,然达城人祭祀的却是瘟神、火神,也有说是祭祀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五通神。民国三十五年(1946),办在中山公园(今人民公园)内的幼稚园迁往庙内,两年后并入县立示范中心国民学校(今文化街小学)附属幼儿部。1952年8月15日,在此办起达城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服务企业——合作浴室,1981年,这里成为达县市饮食服务公司办公场地。
2005年,在原梅葛庙、五显庙、人民电影院等遗址上,建成博视影城商住楼。
如今的荷叶街,包括荷叶街、上下后街和文华街的一部分,以及消失的捕厅街。
郑家祠:紧傍县隍庙,民国元年(1912年),建绥乐茶园,供广安流动演出来的全胜班演出川剧。次年,石桥乡人王润赏为该班老板,集资重建绥乐茶园,全胜班成为达县最早的川剧班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达县邮政局和达县电报局合租荷叶街郑家祠办公。
县隍庙:又称城隍庙,原在大东街,达州升为绥定府后,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立。光绪十九年(1893),达县知县霍润生筹款培修。清朝时,这里是军事机关——专城汛署驻地。民国六年(1917),达县始设电报局于县隍庙左侧花厅,大门朝东。民国二十五年(1936),彭兴益在此开办城隍庙戏院,也称兴益班,主要演员有夏万一、小云凤等,均系从外地招邀而来,因营业状况不佳而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自行解散。解放后为达县军分区驻地,1973年与地委檬子垭招待所调换,地委二招待所随即搬入。如今,郑家祠与县隍庙地址上为达州宾馆。
六相祠:旧在文庙泮池旁边,原名六相楼,在前达州署院内也有六相阁。明朝嘉靖年中,知州杨洪移到学宫(文庙)讲堂。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知县余水宁在绥定府署前右侧建祠,祭祀在达州(通州)做官、后当宰相的唐朝李峤、李适之、刘宴、韩滉、元稹和宋朝张商英六人。今在徐公祠巷立有李峤、李适之、刘宴、韩滉、元稹和张商英六人雕像,凤凰山半山腰建有六相广场。
文庙:又叫圣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四年(630),祭祀孔子,明朝洪武四年(1371)、永乐十八年(1420),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乾隆十二年(1747)、嘉庆二十四年(1819),曾多次培修。旧为学宫地址。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立图书馆在此建成开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7月,县民众教育馆成立,接管县公立图书馆,改称民众教育馆图书室。民国二十九年(1940),三青团附设于庙内。1959年与1960年间,专区农业局搬到文庙,1984年和1987年,先后修建职工住宅,20世纪90年代末,修建地区农业局办公大楼。今驻有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农村干部培训学校、茶果站、农技站、植保站、农经站、土肥站、种子站。
衙神祠:位于捕厅街东端,又名萧曹庙、相国祠,修建时间不详,因祭祀西汉相国萧何和他的继任者曹参而得名,为清代衙役书吏奉祀之神。光绪三十一年(1905),达县警察局驻衙神祠,1950年1月14日,达县公安局成立并接管国民党达县警察局,1952年10月迁至大西街三元宫。民国二十二年(1933),红军负责人在衙神祠亲切接见过戴治安、张鲤庭、何平清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原址在今荷叶街100号内的原达县进修校(今天意时尚酒店)处。
当年武庙、罗公祠均在今天灯巷内。
武庙:又叫关帝庙,开始修建时间不详,清朝咸丰末年,由绥定游击琦明重新修建,旧名旗纛庙。解放前办有私塾,1951年开始办小学校,今为通川区民族小学之一部分。
罗公祠:在西门外较场侧。清朝嘉庆时,绥定营官兵修建。光绪中,祭祀东乡县(今宣汉县)人、曾任贵州、四川、湖北等省提督的罗思举。清朝嘉庆元年(1796),罗思举组织乡勇随清军平定白莲教起事,功勋卓著。嘉庆十四年(1809)任绥定协左营副将,任职期间,整军经武,民用安辑,仁厚接物,捐廉购买营田,在西门外建栖流所,积极从事慈善,人们感戴其功德而祭祀。今为通川区民族小学的篮球场。
今大东街上,分布有三座庙宇(黄龙寺当年在城外东华街,列入“四寺”叙述)。
东岳庙:清朝嘉庆初年,由达县知县余永宁倡导修建,不久被叛军焚毁,王珠等人重新修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达县石桥王国华在此开设川剧新舞台,时人称王国华班,以开江碧云剧社为班底,在南充等地招收演员组成。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这里曾是达县照相总店、达县蔬菜饮食服务公司所在地。在今大东街凤凰大厦处,紧挨市中心医院门诊部。
府隍庙:建置年月不可考,清朝乾隆年间,达州知州重光重修,嘉庆七年(1802)达州升为绥定府,城隍庙改为府隍庙,同治十二年(1873),官绅募款修缮。民国十九年(1930),建在大北街的三善堂(普爱医院)迁址这里,民国三十四年(1945),建五层楼房一幢,改名若瑟医院,1951年7月,交达县中心医院,次年4月改为达县专区人民医院。民国二十年(1931)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一)晚,刘存厚部团长周建臣与督办署邓伟烈合资的达县第一家电影院——东北电影院在府隍庙开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10月,因在战火中被焚毁而停业。今为市中心医院门诊部的一部分。
机仙庙:又名玄女宫,位于今红旗大桥北头西端,修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嘉庆初年重新修建,是缫丝业和纺织业工人聚会之处。每年9月16日祭祀日这天,祭祀黄帝元妃嫘祖。嫘祖,传说为轩辕黄帝之妻,养蚕、丝纺的创始人,拜为蚕丝业的祖师。1955年10月,达县粮食局在机仙庙建立城关粮站,后改为西城粮站。今在遗址建有达州市水产局等。
白衣庵:为真佛山的脚庙,是真佛山和尚、尼姑和采买歇脚的地方,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1942年创办私立通川中学,1944年将朝天宫加以修整作为永久性校址,1950年停办。解放初,达县初级中学(今达一中)迁到此处,后办三民小。原址今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学部和居民住宅。
陈公祠:祭祀清朝陈克让。承德进士陈克让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任绥定知府,任期达10年之久。在任时,勤政爱民,口碑甚好。道光三十年(1850),升任江南江安十府粮道。咸丰三年(1853),在太平天国起事中全家遇难。朝廷下旨赠官,予溢忠节,进入昭忠祠,供人崇拜奉祀,以昭示忠良。达县人和陈克让的原部下感戴其功德,纷纷捐资,吁请清廷建立专祠。清廷得到奏章后,同意所奏。于是将陈公祠建在西圣寺旁。后来,廉价购买到陈克让旧幕僚陆某在达城西门内赖家桥所修的别墅,便于光绪五年(1879)迁到今陈公祠巷26号(今为居民住宅楼),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办通济学堂。光绪末年,县议事会附设祠中。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达县第一份铅印报《绥定日报》设于此。
三圣宫:又名三圣楼、结义楼,清乾隆十六年(1751),达州知州宋名立修建,同治六年(1867)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复修,祭祀刘备、关羽、张飞,为屠宰帮开会聚集之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办过兵工厂,民国二十二年(1933)为红四军军部驻地,解放初办三民小,后为达县城关民办中学、达县七中、达县市第一职业中学、通川区来凤中学,现为达高中来凤校区。今巷以三圣宫命名。
昭忠祠:在城北门内仓房附近,清朝嘉庆时修建,祭祀平定白莲教有功将领、死难官绅、兵丁士民等,选择每年春秋仲月(即二月、八月)的吉日,祭祀以统帅壮果公德愣泰为首的48人,附带祭祀湖南苗族案内阵亡的达州营兵丁7名;白莲教案内阵亡团勇兵丁罗风鸣等51名,阵亡典吏、乡约、团勇王多珑等370名,被害良民张霞等234名,自缢及烧死良民杨绪等24名。清末农会设于昭忠祠中。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渠县以创建“基层治理模范县"为契机,以全面提升小区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强小区党组织建设,助推党建引...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