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及其那些三国风云(上)

达州晚报 2020-04-14 09:52 大字

□罗学闰

“巴有将,蜀有相”,为古巴蜀地区独具的人文特点,也是巴文化的“特色和亮点”,成汉王朝散骑常侍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也用这句话作为“结语”。近期,为了在历史的烟云深处寻找“宕渠先人王平”的影子,可以算是“食不甘味,夜不成寐”。老婆劝慰我说,别那么辛苦了,估计王平是个“小人物”,又没有“拜将封侯”。我原谅了她对王平的“无知”(她出生和成长在戎州即今天的宜宾,还引导我去研究过“僰人悬棺”),渠县人都知道“王平很了不起”,是“三国风云里灿烂的一抹霞”,乃蜀汉的“安汉侯、镇北大将军”(《巴文化达州选萃》也将其收录其中)。

从历代的兵制看,先秦时期,“太师”或“太尉”是最高的军事官职。所以“师”最先不是师傅的“师”,是指军队。后来有了“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师”和“傅”才联系到一块(太傅管品德教育,少傅管经学传授)。到了西汉开始设立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其次才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到将军之末,则是裨将军(牙门将)。宕渠先人王平在蜀汉的军事阵营中,却从最低的“牙门将”做到了最高的“大将军”。“大将军”却加了前缀“镇北”(镇守东南西北四方),则是战时分将守卫边防的军事体制。在蜀汉,甚至“车骑将军”也分左右,分叫“左车骑将军”和“右车骑将军”。

“左”和“右”谁大?这就很难说。记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吧,其“迁客骚人”的“迁客”就是“贬官之人”,这就是历史上说的“左升右迁”。或许,人们说“左右”总是先说“左”,因此“左为大”,宋朝设“左右相”的时候,“左相”才是真正的“宰铺”,而“右相为副”。到了现代,左右之分,成为会议和接待的“潜规则”:会议上“以左为尊”,餐桌上“以右为大”,不知道好多人因为“犯糊涂”而受到“不公正待遇”。还好,宕渠先人王平是“镇北大将军”,虽有“方位之别”,没有“左右之分”,要不然,在蜀汉的“国宴”上,真不知会让多少人“抠脑壳”。

王与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诸王与列侯合称诸侯。秦汉使用二十等爵制,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侯”又分成两类即列侯(彻侯)和关内侯。列侯的起封从“亭侯”(西汉在乡下设亭,负责治安之类)开始,然后再升至乡侯(王平封乡侯史上无载)、县侯(城侯)。列侯一般以整个封地(有封数县或数十县)为食邑,而关内侯则没有明确的封地,只有朝廷指定的“食邑和封户”。在渠县的汉阙雕刻中,“射猴”之图景反复出现,“猴”又成为“侯”的指代。“射猴图”折射的是阙主“封侯”的理想和现实。宕渠先人王平,就一路从亭侯到乡侯到县侯,成为让世人景仰的“宕渠人杰”。

(一)王平“社来社去”,刘备手下“牙门将”

“社来社去”,本是指工农兵大学生“从人民公社来,回到人民公社去”,但我“闹了个大笑话”,把“社来社去”听成“射来射去”,“工农兵大学生”仿佛飞檐走壁的“大内高手”(哇好凶)。我这里说王平“社来社去”,是指王平“从巴蜀出走”,先依鲁(张鲁)再事操(曹操);又“回归巴蜀”,降刘备事蜀汉再“拜将封侯”,成为“后汉柱石”,走完了辉煌的一生。这个称谓还是比较贴切的吧。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益州牧刘焉派张鲁任汉中督义司马,张鲁趁机控制汉中。随后张鲁又变身为“五斗米”教的继业“天师”(从张陵到张衡再到张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在历史上,以宗教名义而举行农民起义“可谓多矣”,张鲁还不是“祖师爷”。宕渠賨民本来就敬信鬼巫,这是因为巴楚世代相邻,楚巫之风终年浸润,賨民于是纷纷前去信奉张鲁。“大耳贼”刘备本以“北伐张鲁”的理由被刘家“邀请入蜀”,后又受到同仁尤其是诸葛亮的“蛊惑”,终于“反客为主”,或者说是“鸠占鹊巢”。以“仁厚为本”的刘备此举“仁”吗?政治家肯定不讲“小人之仁”。当然,刘备却以此(益州)为“家底”,建立起了“蜀汉政权”。

建安二十年(215年)九月,魏武挥鞭直指汉中(汉中是蜀汉的北部屏障),张鲁降曹,三巴太守(刘璋分巴为三)朴胡、杜濩、袁约(后来不知去向)举賨民和巴夷依附曹操。张鲁都降曹了,他们不归附曹操行吗?还好,李虎(其后代李特李雄父子东晋时在成都建立“成汉王朝”)被封为将军,派往雍凉氐羌地区驻守;王平“名不见经传”(小荷连尖尖角也还未露也),随杜濩、朴胡迁往洛阳。一路上,王平因“勤不言苦”和“军容整肃”,被任命为“代理校尉”(走上军官行列)。同年(215年)冬,发生了前文已说的“宕渠大战”,张郃带巴賨首领到宕渠“抢人”,张飞大败张郃于蒙头(今渠县八濛山),朴胡、杜濩等趁机留在巴西宕渠等地,而王平却因“校尉”身份留在曹操的身边。

蜀汉政权“一班人”深知“无汉中则无蜀”的道理,法正的“汉中三策”,又为刘备上了“生动的一课”。再加上张鲁这个家伙还说“宁为操奴不为备上宾”(我宁愿当曹操的仆人也不当刘备的座上宾,明显鄙夷刘备)。于是,刘备“火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亲征汉中去“抢占地盘”,当然也想“出一口恶气”(张鲁出言不逊)。这次的战事进行得很顺利,曹魏主将夏侯渊“掉了脑袋”。这下子就把曹操“惹毛了”,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再次挥师汉中,“收拾”那个“大耳贼”刘备,魏蜀两国在汉中大地“生死对决”。

曹操屯兵于定军山北,命令徐晃、王平为大军开道。徐晃、王平来到汉水边,因“渡河扎营”而起争执,“副职肯定拗不过正职”,于是留王平“在家守摊子”,徐晃自带大军“渡河扎营”。不料蜀军来了个“突然出击”,打碎了徐晃“背水一战”的“美梦”。徐晃大败“铩羽而归”,不仅厉言责备王平,还恼羞成怒拔剑就刺(幸有众将劝住)。王平“好汉不吃眼前亏”,决定“弃暗投明,开始新的人生”,于是夜间火烧连营,投奔赵云(常山赵子龙)。刘备“亲切接见”王平,并置酒高会,高兴地说“孤得子均(古时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尊重,“参拜不名”和“剑履上殿”乃古时尊崇),取汉中无疑了”。于是,任命王平为牙门将(牙门,有些像我们后来所说的军事要塞或碉堡)、授裨将军,王平也因此进入蜀汉将官的行列。其实说穿了,“牙门将”是王平的“实际职务”,“裨将军”是王平的“将军等级”。

后来,蜀魏的“巅峰对决”因曹操始终“占不到便宜”而退兵,给出了“终极答案”。其时的汉中对于曹魏,也就是一块“弃之可惜但食之无味”的“鸡肋”(因为前次征汉中已迁徙10万人到“魏公国”国都邺城)。可惜的是聪明一世的杨修也在汉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以扰乱军心被杀,冤不?)。刘备的收获可谓“登峰造极”,得到了王平这个“宝贝”(熟知汉中的山水地理,又有领兵之才),为蜀汉江山找到了“北边的守护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他还像汉高祖一样称为“汉王”: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在沔阳(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自称“汉中王”(有上表无批复,或者有表但没交上去),走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刘备或者诸葛亮心中希望的刘备,都既“像刘邦”又“像刘秀”,要么“兴汉”要么“复兴汉室”。

(二)马谡“痛失街亭”,孔明泪眼“有欣赏”

曹操这个人“挟天子而令诸侯”,确实“拣了不少便宜”。汉献帝还是个“香饽饽”,孙吴也想这样,却“少了缘分”。刘备想没想,史传没载。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那个“忠于汉室、反对称王”的谋士荀彧“懂不起”,被曹操“赐予空饭盒”(没有饭吃)而自杀(理想主义者也可悲)。有史家戏谑地说,或许是刘备称王“气死了曹操”,那个扬言“只做周文王”的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洛阳,“篡汉”成为“无言的结局”。哪知,次年(221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据说是汉献帝“禅让”,曹丕也三次辞让,这都是“虚套儿”),改国号为“魏”,宣告了东汉的灭亡。

同年(221年),刘备也于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刘备还为义帝“发丧”(说曹丕杀了汉献帝),主要是为了激发蜀汉上下“同仇敌忾”。史料表明,曹丕死前,十分优待汉献帝,曹丕死后,汉献帝还活了十多年,刘备的“发丧”其实也是一个“历史笑话”(不知汉献帝刘协作何感想)。曹魏和孙吴当时都“各怀鬼胎”,坚持不称“汉”而只称“蜀”,史家们就无奈地称为“蜀汉”。曹操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确实有点“反应慢”。但是再称“吴王”不仅“低人一等”,而且也“不太匹配”。八年后(229年)决定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时才得以“名正言顺”。

魏蜀吴三国你征我伐、你争我夺,“城头变幻大王旗”,但从史书的记载看,大都是“空费力气”,战绩都不“显赫”。可是,第二次“荆州风云”不得不说。我们都晓得“荆州是孙权借给刘备的”(“刘皇叔”无立锥之地,孙吴的鲁肃功不可没)。但刘备拥有益州后,孙权一直想收回荆州(刘皇叔又“死皮赖脸”不还),曹魏也想争夺荆州作为征伐东吴的“前沿阵地”。

接下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东吴杀关羽却传首洛阳”“张飞为赶制战具被部属所杀”“刘备大势兴兵报家仇国恨”的故事,因为《三国演义》而为大家耳熟能详。孙权在本次“荆州风云”中实现“完璧归赵”,而“桃园三结义”的二弟(关羽)和小弟(张飞)都“被杀”,刘备本人“兵败如山倒”,忧郁成疾而有“白帝(永安)托孤”。让诸葛亮和李严当“顾命大臣”,辅佐后主刘禅,支撑“蜀汉的江山”。(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渠县全力以赴做好开学复课工作

本报讯4月3日,渠县教科局召开全县学校开学复课工作筹备会,就学校疫情防控、线上教学、初三年级开学复课的工作准备、工作要...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