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西圣寺的那些事儿
今西圣寺山门
原西圣寺遗址,今达州市职高
□社区记者 郑景瑞
翻看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达县志》达县城垣全图(三),那时的达城建筑不多,却庙宇遍布,因而有“九宫十八庙四寺不入城”之说。不在城内的四座寺庙中,黄龙寺、白马寺、北岩寺早已“香消玉损”,难见真容,如今仅存西圣寺。
西圣寺的发展变迁
民国《达县志》记载,西圣寺在城西二里,原名隆安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依山而建。寺庙内有碑文,但模糊不清,不能再识别。清朝嘉庆六年(1801),代理州事的黄铣重新修建。光绪年间,绥定知府增贵在寺庙旁开辟一地建园,园中有池、有亭。西圣寺资料介绍,西圣寺原先有给养田产500多亩,东至马河沟,西至狮子桥,北至凤凰山麓,南至州河畔,四周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园圃芳草鲜美,庙内佛像庄严,终年梵音不断。明朝元垢、清朝昌碧两位高僧曾在此主持弘法,僧众多达数百人;庙会节日,远近朝山拜佛者,揽胜观光者,云集此寺,斋堂炊米千斤也供不应求。清末著名思想家、达一中的创办人刘行道在《读书西圣寺中·书示同学诸子》一诗称西圣寺“灵山全盛时,一会僧数百。”
清朝中期,徐添德、王三槐领导的白莲教起事时,西圣寺遭到毁坏,开始由盛变衰。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西圣寺屡遭兵荒战乱,成为军营学校、救济院。解放后,僧人还俗,大部份庙宇及田产由达二中(今市职高)使用,放生池改作海棠池。寺庙古迹难以考证,寺院活动中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1995年,经达川市(今通川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凤凰山云天坡的西圣寺村五组划地69亩,开始重建寺院。1996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启了重建工作。1999年冬,占地632平方米的大雄宝殿拔地而起。经过多年的建设,在昔日荒山峻岭、草木丛生的坡地上,又陆续建起山门牌楼、圆通宝殿、天王殿、地藏殿、万佛楼、五观堂、观音殿、药师殿、念佛堂、藏经楼、极乐堂等。
最早在西圣寺办学的是达高中
据史料记载,利用西圣寺庙宇办学,最早是达州市高级中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绥定知府牛瑗、府教授廖平(一名廖季平)在达城院棚街的汉章书院(今文华街小学处)设立绥定府预备中学堂(达州市高级中学前身)。因场地、校舍狭小,1904年9月迁至西城门外二里的西圣寺,在此添置修建讲堂、寝室。因生源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求学者,1905年选址县城东门外原武童骑射场为新的办学场地(今达高中校本部),办学经费由绥定府所辖的达县、大竹、渠县、东乡、新宁、太平、城口7县商定共同出资。从此,西圣寺掀开了办学的历史。
民国时期,国民党及反动派军队先后三次在西圣寺办学,培训军官。1919年,四川省靖国军第二路司令颜德基在西圣寺开办军事学校,招收青年学生,为自己培训军队基层军官。1922年,国民革命江防军在西圣寺办军官教导队。1926年夏天开始,川陕边防督办署在西圣寺开办川陕边防督办署军事教育团,培训军事人员。刘存厚自任团长,刘邦俊、魏升华兼任副团长,下设教育长,余昂、冯德尊、余光武先后担任此职。教育团每期一年,先后共办四期,为部队培训了1000多人。每期在部队抽调班级以上军人入团编为学兵和学员两个队,地方团练兵抽调入团的,编为团练队。在社会上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团,编为学生队。招收社会青年时,刘存厚亲自命题、监考、评卷、录取。经考核合格入团必须缴纳120元的学费和伙食费,方能入团受训。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逃亡达县时,应刘存厚的请求,也到这里给学员发表演讲。
1942年下期,在西圣寺创办达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1950年更名为川北公立达县女子初级中学,1954年名为达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男女混合招生,1977年更名为达县市第二中学,1985年改制为职业中学,名为达县市第二职业中学,1993年更名为四川省达川市职业高级中学,2000年为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学校占地81亩,校舍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1996年成为达州市第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先后荣获全国实践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殊荣,并相继被确定为四川省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达州市公务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基地、达州市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此外,西圣寺在1913年设过达县农会,1933年建立过红军战时医院。1935年办四川省第十五区救济院,收养数百名孤儿。
西圣晴霞名冠达城
原先的西圣寺位于凤凰山右翅下。每逢晴日,朝霞从雷音铺山垭冉冉升起,犹如一团火球徐徐上升,照耀西圣寺,光耀夺目,霞光万道。站在西圣寺鸟瞰达城,恰如海市蜃楼,人间仙境。夕阳之下,彩霞满天,如幻似锦。一些达官贵人,豪商巨贾慕名前来拜佛游览,无不为这里的山河美景所陶醉。清朝嘉庆乙亥年(1815),牡丹盛开之时,绥定知府余永宁朝拜游园之后,诗兴大发,当即赋诗:“西圣逶迤石径斜,春风物色老僧家,功名不碍灵山客,富贵遍开牡丹花”。
西圣晴霞,旧时与翠岭祥云、铁山晓月、北岩夜月、山垭仙迹、凤岗绿竹、烂柯棋局、龙爪清潭称为达城八景,列嘉庆《达县志》八景之首,江西宜黄人应起元作诗称其“飞霞烂漫灿苍穹,西寺云烟迥不同。到处晴光悬眼白,满天霁色透山红。层层景绣辉芝洞,点点庆埃敛法宫。日暮壁间犹照耀,争看不夜欲烧空。”
中国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国运昌盛,宗教复兴。重新修建的西圣寺,庙宇层层叠叠,雄伟壮观,飞檐翘角,拔地凌天,晨钟暮鼓,金声如幻,绿树环绕,花草遍地。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映照西圣寺庄严的楼宇,再现当年盛景,引得名家赋诗赞叹:“凤凰山,云天坡,清澈州河绕塔沱,风云雨,涤城廓,蓝天碧碧山水合。西圣寺,阿弥陀,日月光明蜀达灼”。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央视书画院院长赵立凡“自在川东观自在,如来西圣见如来”、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专家组成员林声荣“达州名城晨钟一敲催人醒,西圣禅寺暮鼓三通伏鬼眠”、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道似行云流水,德如甘露和风”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佛教文化的楹联,成为川东北寺院中不可多见的文化精品。
西圣寺地处风光迤逦、鸟语花香的凤凰山中,位于绿树环抱、溪水潺潺的西圣公园内,其景色、其人气更胜往昔。
耄耋老人记忆里的西圣寺
原来的西圣寺庙宇像啥样?已知的史料,只言片语;见证过的老人大多仙逝或记忆模糊。1953年到达县女子中学从教、任过达二中校长的王珍益回忆,她来这里时,西圣寺庙宇就不存在了。当时的女子中学,只有三栋平房,一栋作教研室和男女生寝室,一栋作总务处和厨房(教师食堂),一栋为教师寝室、办公室等多功能房。进门有两间老房子,教室旁边是西圣寺的房子。学校办的是初中,400来名学生。海棠池最早是西圣寺的放生池,因那里有株海棠,1984年取今名。海棠池旁边的三块碑,是20世纪80年代学校拆老教室时,在过道的土墙里发现的,碑上很多字都看不清楚了。为保护文物,学校仍立在原处。左边第一块碑,由学校美术教师罗虹书写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诗。据称这三块碑是20世纪30年代立的。
西圣寺的老住户应该算胡兴富了,1935年出生在西圣寺旁。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在西圣寺里,如今市职高操场处买了8亩地,并在那里修建了三间住房以及猪牛圈,他一家便住在这里,直到学校扩建才搬到附近建房居住。他小时候看到,西圣寺里有几十个和尚,还有40几个狗槽。寺庙里的菩萨很高大,细娃儿要想看到菩萨的头,就要把帽儿按到起,不然就落了。解放前就毁了神堂庙宇,那些和尚自力更生,到坡上开荒种地,地宽得很,从马河沟到凤凰山上,再到娃跶山。西圣寺的后殿,先是女子中学的礼堂,现在成为市职高的教学大楼;曾经的救济院,现在是男生宿舍;斋房那里是现在的工读学校。西圣寺里的和尚,有的很有文化,对于只读过几年私塾的胡兴富来说,很是崇拜。其中有两个读过黄埔军校,他很遗憾没有记住最先来的那个和尚的名字,后来那个他记得叫何华清,解放后受过管制,在西门上开过茶馆。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参考了《达县市西外乡志》《达州市教育志》和张永根的《川陕边防军纪实》等,在此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农行到位的贷款,真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复工复产的资金难题,我们对实现今年的生产经营目标,有信心,更有底气!”近...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