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稀饭县” 今朝“幸福城” 一个劳务输出大县的“嬗变”之路

达州日报 2020-01-24 15:40 大字

这几天,渠县拱市乡高滩村,村党支部书记陈代康有着甜蜜的“烦恼”,在外乡友纷纷给他打电话“求情”:留点土地以便返乡创业……

去年“摘帽”脱贫的高滩村,全村有着一半的村民在外务工。近年,从“孔雀东南飞”到“春暖燕归来”,全村回乡的多了,村里的产业变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4500多亩田地,从单一的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变成了如今的花椒种植、中药材种植、猪场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在陈代康看来,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全村土地集中流转达到了70%,几乎没有可以集中流转的余地了。面对在外乡友的请求,还真是一桩“棘手”事……

其实,高滩村的“嬗变”只是渠县的一个缩影。从人口大县、经济弱县到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中国西部百强县,敢闯善拼的渠县人在改革潮涌中逐梦,在开放波涛间奋进,闯出了一条非凡的“嬗变”之路。

2018年,渠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前列,粮食产量连续12年稳步增长。2019年,全县累计减贫142421人,退出贫困村130个、易地搬迁35295人,基本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目标,2019年4月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

穷则思变:壮大“劳务经济”

渠县耕地面积约100万亩,人口却有150万之众,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6亩,是典型“地少人多”。40年前,这里是一个农业小县、财政穷县,被人戏谑为“稀饭县”,传闻飞机经过渠县上空,都能听见下面喝稀饭的声音。

穷则思变。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渠县人创业致富的激情。上世纪80年代初,该县实施“创业富民”战略,提出“经济要上去、劳力要出去”,将壮大“劳务经济”确定为强县富民的突破口,掀开了经济变革的序幕。

走出大山,走出高滩,这不仅是一次背井离乡的谋生之旅,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嬗变”之旅。到广东,站了两天三夜的火车;在工地,住在30多人一起的工棚……在陈代康的“打工记忆”中,凭着吃苦耐劳精神,渠县人在广东、福建等改革开放前沿之地,站稳了脚跟,并且出现了众多“亲帮亲、戚帮戚”和“一人带出一组、一组带出一村”的喜人局面。而曾是“石匠”的陈代康也凭着一技之长圆了致富梦,成为了全村的致富带头人,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由于务工者大都缺乏专业技能,除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外,渠县还通过建立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完善劳务输入输出信息平台等,打造出“宕渠妹子”“宕渠厨师”“宕渠护工”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宕渠护工”作为渠县区域性的劳务品牌之一,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知名护工品牌,现已注册护工5000余人,年营业额3亿余元。

不仅如此,渠县还在广东、福建、云南、西藏、海口等地成立了渠县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渠县商会、商会妇联、联谊支乡协会,搭建起“天下渠商”这一平台,让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更加强烈,在外乡友的乡情乡音愈加浓烈。

从无序流动、盲目闯荡到“订单”劳务、抱团“取暖”,渠县劳务经济迅猛发展,风生水起。截止到2018年底,渠县农民工总量达30.8万人,年创劳务经济收入150余亿元,真正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

顺势求变:激活“归雁经济”

沿着星罗棋布的水泥路,穿过满目成片的花椒林,一处山坡上,机声隆隆。指着两处山坡中间的山谷,陈代康说,那是村民胡全投资2000万元正在新建的养猪场。

这几年,或因环保,或因不符合村上产业规划,陈代康婉拒了不少在外乡友。谁能想到,这些以前不起眼的荒山坡如今竟变成了“金饽饽”,全村引进产业投资超过了8000万元。

“在外多年,心里总想着父母,总装着那片故土。”经商的胡全说,每年回乡,乡上都会组织回乡乡友聚聚,看看变化,谈谈打算,而让他坚定回乡的决心,更缘于一次县上组织的招商活动。

在那次渠县支乡联谊协会广东分会会场上,因航班晚点,原本下午举行的活动计划延迟到次日。胡全一没想到,县委书记苟小莉一行不顾舟车劳顿,当晚7点招商活动如期举行;二没想到,活动上他与许多乡友成了“主角”,县领导面对面与大家推心置腹交谈,如同久违的朋友;三没想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家乡变化之大,渠县不仅承办了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而且还多次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而那次活动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

为激活“归雁经济”,秉承“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务工者、引回创业者”的理念,渠县大力实施人才返乡创业工程,打出“组合拳”:组建农民工服务中心;出台工业强县16条、民营经济发展26条等30余个配套政策;年年举办“四海賨人回家过年、天下渠商共话发展”座谈会;常态开展“温暖回家路”活动;建成了1100套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同时,积极搭建绿色通道,创新实施的“容缺预审、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审批机制,在达州全市推广……

无独有偶,入驻渠县经开区的德铭电子公司负责人王德春返乡创业,也缘于一封“家信”。“从火红的邀请函到县领导亲自打电话,让我很受感动。”王德春说,从东莞回迁后,县委领导多次现场办公,在土地征用、办证审批、用水用电、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半年不到公司就投产见效了。

感同身受,王德春的返乡创业行为,先后带动了精佳益、乐仕达等10余个电子信息企业回迁,在渠县经开区初步形成集生产、研发、营销为一体的100亿元电子产业集群,而王德春也被戏谑为“编外招商局长”。

此外,渠县还依托渠县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纵深推进农民工党建,采取“组织发动、政策吸引、亲情感召、乡友带动”四个一批定向回引模式,深入挖掘在外乡友的资金、技术和信息聚集优势,利用“天下渠商”这一纽带,做大做强“归雁经济”。

政策落地,服务优化。引老乡,建家乡,在渠县30多万游子心中激起千层热浪,激发了他们“回家”创业就业的激情。近3年来,渠县有20000余人返乡创业,仅脱贫攻坚领域就投资达50余亿元,而像胡全那样自带资金、技术、信息的“归雁”式创业者就有3000余名。

乘势蜕变:做活“特色经济”

县域发展之争,其实质是特色发展的比拼。渠县积极发挥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的优势,(紧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拒付40元“开通费” 刚拧开闸阀又关掉

天然气收费站:恢复通气不收费,系误会“恢复使用天然气,工作人员要收40元‘开通费’,不知是为什么?”1月14日,渠县清溪镇居民王...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