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彩亭第八代传承人雷明珍: 看得到的热闹 看不到的寂寞
11月1日,三汇彩亭会在渠县三汇镇举行,现场五六千人一饱眼福,为它的独特而惊叹。日前,记者见到了第八代三汇彩亭传承人雷明珍,她向我们讲述了热闹过去后的忧心。
历史长河里的三汇彩亭
三汇镇位于渠县东北部,因镇北有巴河、镇东有州河交汇于镇前流入渠江,故名三汇镇。
在过去交通运输极不发达的时期,三汇镇因三江交汇,水路极其繁荣,上至通江、南江、巴中、万源、达州通川区,下至嘉陵江、长江,从而成为特殊的物流中转站,招徕万商云集,商贸久盛不衰,民国时期被列为四川省“四大经济重镇”。当时的各个帮派常以文化名义举办各种庙会,民间舞狮、说书、演戏、耍龙、拉旱船、踩高跷等传统文艺表演让小镇异常热闹。其中,以“三汇彩亭会”名头最响,声震川东北。2008年,“三汇彩亭会”被国务院年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三汇镇也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彩亭最初源于汉代“百戏”中的高竿技艺“寻橦”,又称之为爬竿、顶竿。彩亭多为2-4层,高8-10米。表演时,艺人绑扎在彩亭上作技巧或造型表演,由八人抬着行进。西汉张衡在《西京赋》中曾描述了这项迷人的技艺:“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寻橦之技,态不可弥……”
三汇彩亭会则形成于清初,盛于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年间。初为祭祀三圣娘娘,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由居民自动组织,自备穿戴,自筹资金,于农历三月十八抬彩亭。随
后行帮商会,争名于市,集工匠之精华,专攻彩亭技艺,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六至十八定期举办“彩亭会”,逐步形成固定的传统民俗活动。上世纪80年代,镇上的各个工厂为了展现实力,大都会自发组织人来表演彩亭,工厂的名字显眼地印在彩亭上。
在三汇镇上,雷明珍是响当当的名人。一方面,她在三汇镇唱了30多年的川剧;另一方面,她是三汇彩亭的第八代传承人。
隐身幕后三十载
1978年,24岁的雷明珍结束了知青的生活,回到了三汇镇。那时三汇镇还热闹繁荣,大小船只密密麻麻,覆盖三江,她曾在那里做过杂工。
在26岁时,雷明珍凭借一副好嗓子被发掘了出来。1980年,新成立的“三汇镇川剧团”招贤纳士,选出了50余人的表演团队,雷明珍是其中一员。经过几个月的新生训练,雷明珍开始在川内各地表演。青衣、花旦、老旦,她都演过。
管理川剧团的三汇镇退休协会也承担着三汇彩亭会的表演任务。从1982年开始,懂化妆的雷明珍成为了彩亭表演背后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为表演的小孩化妆,花脸、大脸各有讲究。之后,她开始跟随第七代彩亭传承人王安大学习彩亭制作、服装搭配、制作道具等。在掌握各种彩亭的设计、彩扎和指挥工作的同时,她也带着队伍参加了大大小小的表演。
每次表演时,万人空巷,好不热闹。雷明珍还记得,2014年农历三月十八,三汇镇迎来了上万名游客。“当时我们的彩亭在安保人员的护送下都完全无法移动,一条彩亭大道堵得水泄不通。”
从1982年开始接触彩亭到现在,雷明珍只经历过一次事故。即使现在回忆起来,这次事故也让她觉得惊心动魄。
那是1992年春节前夕,三汇彩亭作为表演节目,被邀请到成都参加四川省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彩排的时候一切顺利。到了演出当天,不仅有电视台的摄像机全程录制,台下还坐了很多领导。为了让表演取得更好的效果,节目导演让他们收起了彩亭两边的安全杆。
当天表演的节目是《三打白骨精》,绑在彩亭上演员加起来有六七个,重量可想而知。彩亭出场没有几秒,上面的零件便出现了打滑,偏离了中心,站在最上面的“白骨精”失去重心,滑向了一边。抬彩亭的老人承受不起重量,遂停在了舞台中间,几十秒就能走完的舞台,这时对于他们来说,却像无法完成的马拉松。“最后他们还是决定把最后几步撑完。”不料,当他们重新站起来时,彩亭上的人纷纷坠落,致使三人重伤,一人轻伤。
这次事故让雷明珍意识到,无论彩亭获得了多少赞美,只要有表演,仍要注意最小的细节。
欢笑背后忧思多
在三汇镇新建的政府大楼前,广场和道路取名为彩亭广场和彩亭大道。自从三汇彩亭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彩亭无疑成为了三汇镇的名片。
三汇彩亭的表演形式跟着时代也在发展。过去,他们表演《西游记》《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等。如今,为了体现新农村建设,他们表演果农、粮农等平民百姓的故事;为了宣传干部下基层,他们也将干部、卫生员、教师搬上了彩亭。甚至,他们还为宣传禁毒准备了一台讲述虎门销烟的彩亭。
由于重量的限制,彩亭的表演人员都有两三岁到十岁左右的小孩组成。“一直流传着表演彩亭就可以免灾免难的说法,所以家长们都想把他们的小孩拉来表演,但是我们每年需要的人只有那么多。”演员的选择是雷明珍遇到的重要挑战。
生活在一个镇上,各种关系网织得紧紧的。每当得知彩亭协会要选小演员,熟识雷明珍的人都带上孩子前来拜访。“有些孩子不适合表演,但是人家好说歹说,也没办法拒绝。”雷明珍说,他们一般会到镇上的小学去选择演员。为了能与道具相搭配,选小演员时最看重的就是身高,其次还有面貌和勇气。
彩亭表演对演员和安保人员的需求非常多。雷明珍算了一笔账,每台彩亭需要4人抬亭子,表演的人少至三四人,多至六七人,旁边抬安全杆的人需要两人,再加上化妆和协调的工作人员,两台彩亭的表演至少需要20人左右。而一次彩亭表演,从筹划、设计到正式开幕,前后约需1个月时间,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在2014年的表演中,为了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安保人员就达到了上万人。“以前每个农历的三月十六到三月十八都会选一天来表演,现在对人员的需求太多了,我们两三年才能在镇上举办一次。”
上世纪90年代起,三汇镇码头热闹不再,工厂也一家家地没落,三汇彩亭的表演必须依靠政府的资助。如今,彩亭协会里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构成,很多人已经抬不起笨重的亭子,彩亭表演也一年一年变得稀少。小镇里的年轻人不多,鲜有人主动要求去成为三汇彩亭表演幕后的那个人。“我们失去了彩亭,就失去了文化标签,三汇镇的魅力就会减少很多。”雷明珍对彩亭有多少热爱,就有多少担心。
“只要有人看,我就觉得有收获感,坚持就还有意义。”64岁的雷明珍说这句话的时候,明亮的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本报记者 姚丹
新闻推荐
李平善参加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颁奖典礼发表的作品●发表近百万字农村生活和打工题材文学作品●2018年获得全国图书...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