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童心永不老 记热爱少儿音乐创作的古稀老人田超

达州日报 2018-11-09 09:30 大字

第一次听说田超老师,那是从渠县音乐家协会一个朋友口中。他说,三汇有个退休老师,热衷于写儿童歌曲,让记者很诧异。初见田超老师,儒雅的气质,热情的谈吐,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交流了解后,他对儿童及儿童音乐的热爱和付出,让人肃然起敬。

田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从小喜爱音乐,后来忙于生计,直到退休之后重拾梦想,20多年创作少儿歌曲2000多首。“我的记忆力太差了,刚做过的事可能马上就忘了,但是提笔作曲时又很有感觉。”如今,田老师几乎每天可以创作一两首曲子,更喜欢给少年儿童写歌。

喜爱音乐 天赋禀然

1940年12月,田超出生在渠县三汇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读过高中,年轻时当过老师、校长,是家乡远近闻名的文化人;母亲生长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虽说读书不多,但略懂琴棋书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文艺范儿”女青年。

在他俩的影响下,田超从小就有文艺细胞,尤其热爱音乐,同学们都很喜欢听他唱歌。当田超上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拿了一本音乐书到教室来,很多同学都没见到过曲谱,而田超却能够正确读谱了。这让老师既惊讶又高兴,在全校逢人就夸,说“田超这个娃娃不得了啊,还会读谱唱歌呢”。老师的夸奖让田超觉得很骄傲,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后来的学习生涯,田超一直是班上的音乐科代表,老师还经常安排他教同学们唱歌。

1956年,16岁的田超到当地一所小学当上了教师,继续与知识打交道。谁知天意弄人,6年后,他因病退职,治病、干活、养家糊口,忙碌了10多年。1974年,他进入当地企业工作,由于表现优异,先后在三汇五金厂、除尘设备厂当过工程师、科长、厂长,一直干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退休在家。

退而不休 学而不止

多年的企业工作和行政事务,花费了田超太多的时间,但是他对音乐的喜爱却愈发强烈。

1998年春,田超重拾梦想,开始歌曲创作,以作曲为主。热情不能代表水平,很多美好的想法却很难用音乐表达出来,有时写一首曲子要花10多天,并且自己都不十分满意,田超很困惑。

反复思考后,田超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理论基础和音乐知识都相当贫乏。

于是,田超花钱从邮局订阅多种音乐刊物,其中还有大学教材,先后有《人民音乐》《儿童音乐》《歌曲》《音乐周报》《音乐创作》《心声歌刊》《校园歌声》等十多种。“那几年花在订阅音乐刊物的费用几乎占用了家庭开销的一半。”田超说,没想过贵不贵,只要喜欢就订下来。

几年的教师生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田超把儿童音乐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一边坚持创作,一边恶补理论知识。看到有所感触时,还与编辑、作者进行书信请教、交流。

就这样,田超的创作水平大有起色,作品渐渐多起来,给他邮寄歌词的词作者也多了。

痴迷创作 大器晚成

2010年8月,田超从邮局收到一本当年第6期《儿童音乐》,发现其中刊登了由他作曲、邯郸日报原副总编辑常春城作词的作品《国旗升起来》。

“都快70岁的人了,还在堂屋里跳了几个圈。”老伴儿从没见他这么高兴过。田超说,这是他的第319件作品,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儿童音乐》是中国文联评选的十佳刊物,是一本刊登儿童音乐作品的国家级刊物。

从此,田超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几乎每天1首,最多时一天完成了5首歌曲创作。今年上半年,田超在《儿童音乐》上刊用了4首歌曲,还在其他音乐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音乐作品。近几年,田超创作的作品已有2000多首,在全国征歌活动中荣获各种奖项30多次。

如今,和田超保持联系的词作者就有200多位,遍布全国各地。听说QQ、微信联系更方便,去年,77岁的田超与时俱进,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学会了使用微信,经常在微信上与朋友们商量词曲配合的事儿。

“七十不算老,八十年尚小,人生过九十,风光无限好!”田超笑着说,“还与十多位同行一直保持着书信方式交往,他们比我更年轻,也该学着使用更便捷的联系方式了。”

“大器晚成!”同是三汇老乡的文化学者李学明如此评价田超,并亲笔题字,希望他创作出更多的儿童音乐精品,也希望少年儿童学习田老追求理想、笔耕不辍的精神。

□特约记者 廖亚飞

新闻推荐

冷雨夜 两岁女童突然失踪 有人曾想“买娃娃” 吓得左邻右舍连夜寻找

花花被找到11月5日晚,渠县涌兴镇涌北村的孔庆中和老伴正在家里打红苕粉时,突然发现独自玩耍的小外孙女花花(化名)不见了。回...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