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考古大奖获得者:考古并非“挖宝”内涵很丰富
陈卫东
李飞
金鼎奖获得者领奖。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专访
□本报记者 李婷 文莎
10月22日,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组委会宣布了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鼎奖和金爵奖等相关奖项的评选结果,四川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荣获中国考古界最高奖“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李飞获得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
会后,记者分别专访了“田野考古奖”的项目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卫东和“金爵奖”得主李飞,两人均表示唯有扎根泥土、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才对得起这枚沉甸甸的“勋章”。
“2014年至今,我们围绕‘巴文化’主题,在川东北展开大量考察工作,渠县城坝遗址就是其中最重大的发现。”陈卫东介绍,经过5年考古,在遗址中清理出墓葬、水井、灰坑、城墙、城门、房址、沟和窑等各类遗迹,发现了城门和“宕渠”字样的瓦当等遗址,以实物确认了宕渠城城址,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为郡县一级的考古开了先河。同时,在遗址项目中还发现四川地区极为罕见的十余枚汉简。“这是四川地区继青川出土的战国木牍和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医简之后,第三次发现秦汉简牍。这些简牍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书信、官方文书以及一些习字简,填补了地方史料的缺憾,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而“金爵奖”得主李飞,主要从事公共考古工作,参与了“江口沉银”考古项目。“这个奖实质上是颁给公共考古的,意在拉近考古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李飞列举,比如“江口沉银”考古项目期间,团队向全国各地招募了15位社会志愿者,全程参与考古挖掘,都属于公共考古范畴。
李飞表示,公共考古让普通人了解到,考古并非“盗墓”“挖宝”,内涵其实很丰富,小到田野调查时给当地老百姓讲一次考古故事,大到在全国巡回开展考古科普讲座、设立考古体验馆,这些措施都是传统考古学走出“象牙塔”的公共尝试。公众对考古的兴趣和关注,既能激发考古工作者的成就感,也能激励更多热爱科学、重视文物保护的考古人员。
新闻推荐
陈文华在达州检查督导时强调 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实现全面治水护水
本报讯(记者徐莉莎)10月16日至17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华率队赴达州市开展渠江流域巡河督导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