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魅力心灵之归宿
□邱秋
51年前,一个夏日清晨,造反派武斗的枪声突然响起在这个县城的上空,一时间人心惶惶。在一所学校教书的父母和另外几位老师拉着不到十岁的我,急急忙忙地来到县城金家花园的渠江边,乘一只小木船去外地,目的地是渠县卷洞门。那时的渠江上,很少有机动船,全是木船。广安到渠县是逆水,船走得很慢,不知不觉便到了晚上。夜幕下的渠江,景物模糊,两岸山峦绵延起伏,缓缓向后退去,船桨击打着流水,发出“哗哗哗”的声音。
第一次走水路坐小木船长途旅行,而且是江中夜行,对于童年的我无疑充满了新鲜和兴奋。舟行江中,夜半时分,前方的山岭后冉冉升起一轮明月。因未到十五,月亮还不是很圆。望着当空玉兔,有人说起话来:今天是七夕节呀!说话人是一位教语文的老先生。老先生古文功底很深,学识渊博,对古典诗词更有研究,书也教得好,颇受学生欢迎。可就因他喜欢古典诗词,还常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一些古典诗词,便首当其冲成了所谓“牛鬼蛇神”,挨了不少批斗。我读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知道他说的“七夕”就是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天上相会的时间。这一夜无数的喜鹊会为这对夫妻在遥远的银河上架起长长的鹊桥,让他们在这鹊桥上共话爱情。遗憾的是,“哗哗哗”的桨声中,这个古老而浪漫的话题并没引起同行者多少兴致。身处漂泊之中,大家都心事重重,偶尔还会有一两声长长的叹息发出。
月亮越升越高,月华洒落江面,一片粼粼波光,远处的水面泛起一层乳白色的雾霭。身边除了桨声,一片寂静。大人们渐渐靠着船舷睡着了,我却醒着,傍着母亲望着江上的月亮,望着四周若隐若现的景色,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静谧中,突然听见船上一个人在轻轻地念叨着什么,我听清了其中几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还有“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念叨的人就是刚才说话的那位老先生。众人都睡了,他却醒着。或许是眼前“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景象触动了他,于是又独自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我虽然不懂他念的那些诗句的意思,却大概知道那诗句和眼前的江水、月色有关,也记住了那几句诗词。
多年后,当我读到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才明白老先生那晚被江上的月色所感动,他念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就出自《春江花月夜》。这以后,我又读了张孝祥的《过洞庭》一词,不禁拍案叫绝,猛然想起当年老先生所吟诵的不也有这首词吗:“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读着这诗句,那一晚舟行江上所见情景仿佛又历历在目,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虽然当年渠江上也是一叶扁舟、一轮素月、一江流水,但我因年幼少有阅历,故而虽见其景却难述吾心。而张孝祥的《过洞庭》所描写的,不正是我彼时的心境所感吗?好一个“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读着这诗句,老先生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此时此刻,回想当年的那情那景,我的心中突然又有了一种思绪,不过,那似乎不是妙处,而是一番悠然心会却难以与君述说的别样思绪了。
一年前看央视董卿主持《诗词大会》,节目里多次涉及到《春江花月夜》中的内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大致统计了一下,《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在节目里出现的数量最多。看着主持人、嘉宾还有众多选手在那里侃侃而谈,于是我又想起了那个渠江月夜,想起了那位或许早已作古的可敬的老先生。在那样令人惶恐的环境里,老先生似乎全然没有想到自己身处何方,没因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苦恼,依然感触于眼前江月流水的景象,沉醉于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这浪漫的情怀今天想来依然令人感动不已。
看完诗词大会的各期节目之后,激动之余的我突然问自己:经典之魅力究竟何在?为何它能传之久远而成不朽?我的回答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能使人在困苦中得到慰藉,变消沉为振奋,化柔弱成刚强,让迷茫的心灵寻觅到自己的归宿,而这正是经典能够传之久远的本真所在。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3日下午,家住渠县文崇镇的六旬老人温世玉在割猪草时,手指不慎被绞断,伤情非常严重,在赶往医院途中又遭遇堵车。危...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