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拨开巴渠賨人的团团迷雾 ●崇人历经世事沧桑,只有定居在渠江流域一带的崇人保持了最古老的生活习惯及民族传统,因此,他们被称为川东北最古老的部族

达州日报 2017-06-02 09:28 大字

[摘要]●崇人历经世事沧桑,只有定居在渠江流域一带的崇人保持了最古老的生活习惯及民族传统,因此,他们被称为川东北最古老的部族

●賨人在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地写下了两笔:一是汉高祖刘邦为汉中王时动员賨人七姓去攻打三秦,刘邦以此为根基而建立汉王朝;二是西晋时賨人李特、李雄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之首的成汉国

大禹治水

本刊5月12日登载《巴文化,达州具有话语权》一文,引起不少读者关注。许多读者打来电话咨询巴文化相关问题,尤其是崇人和賨人的问题,这也是达州文化界纠结的巴文化与賨文化的问题。近日,本报特约记者就夏代崇人与秦汉賨人賨赋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巴文化专家刘兴国。

夏商时代的崇人

刘兴国说,夏商时代和巴人一起在巴山渠水间的夏部族人称为“崇人”。“崇”的字义为“崇,山大而高也”(《说文》),“崇”字起源于“宗”字。郭沫若说:甲骨文之“宗”,“示之初意即生殖神之偶象,宗即祀此神象之地”。崇字也可写作“嵩”,夏人以松为神树,故嵩可为崧。夏人的一支初以“崇”为族名,后发展为国号。

夏禹的出生地在汶山的石纽,石纽之北百余里为崇山。崇人作为夏部落联盟成员之一,那里的祟山应是崇人的发源地。崇人部落比较强大,其首领鲧被称为崇伯。鲧因治水无功被放逐,部分崇人也迁至河南嵩山。嵩山又叫“崇山”,属于秦岭余脉,位于今河南西部的登封、新密和伊川之间。帝舜时命鲧之子禹仍为崇伯(见《史记·五帝本记》)。关于夏禹和崇山之说,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嵩山正在二里头夏文化分布范围以内,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都证实了夏文化的存在,而祟人正是夏的一支。

崇人历经世事沧桑,只有定居在渠江流域一带的崇人保持了最古老的生活习惯及民族传统,因此,他们被称为川东北最古老的部族。

崇人主要分布在秦之巴郡宕渠,即今之达州、巴中、广安一带渠江及支系巴河。《华阳国志·巴志》云:“阆中有渝水,崇民多居水左右”。秦汉之渝水,为今之巴河,源出大巴山,经南江、巴中、平昌至三汇(渠县),与州河汇合为渠江,至合川入嘉陵江,至重庆入长江。自平昌以上,秦汉时为阆中地。东汉分置汉昌县隶入宕渠郡。所谓渝水应包括渠江和嘉陵江中下游,这些地区都是古代崇人的居住地。崇人带来中原夏人的农耕是巴山峡川开始农耕最早的族群。用崇人语言谱写的《矛渝本歌曲》《安弩本歌曲》《行辞本歌曲》《安台本歌曲》等4篇崇人古歌,在晋代还由崇人渠帅演唱并被记入晋书。

崇人族群在大巴山南坡根基牢固,族众强盛,在巴国统治时期,崇人基本上保持了相对独立。故《华阳国志·巴志》云:巴国“其属有濮、崇、苴、共、奴、獽、夷、蜒、蛮”。

蛇神崇拜使崇与巴融合

刘兴国认为,崇人与巴人最早的融合是参加大禹治水。早在夏王朝初建,就对巴人部族派出了管理统率巴人的首领。《竹书记年》记载:“夏帝后八年(约公元前1980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

孟涂乃三涂氏的酋长,夏后启之母涂山氏即三涂氏的女子,所以孟涂是夏朝初年的重臣。启任他为巴人的祭司,主宰巴人的诉讼大权,实际也是巴人的酋长。当时巴人加入了以大禹为首的夏部落联盟,治理洪水,向东扩张。所以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五梁州云; “当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崇、彭、濮之人也”。

夏后启西迁,建都安邑。安邑临近河东解池,尤可见夏启欲将盛产食盐的解池牢牢控制在手中。远离安邑的大巴山地区,由于蕴藏着丰富的直接维系着人之生命的食盐等重要的自然资源,以天下为家有的夏后启,也很重视巴人巴地。夏后启派孟涂这样一位有母系血缘关系的元老重臣“如巴莅讼”,将巴人纳人夏王朝直接管理。

孟涂司神于巴即司“蛇神”于巴。蛇神是夏文化与巴文化的结合点。考古学上有相关的实证,证明孟涂是夏文化在巴人区的第一个传播者。在位于连云港市孔望山上夏启祭台遗址,山顶最高处有一砚盘形巨大祭石,正东侧面上刻有古文字“启”。这是夏启打败东夷人伯益之后举行盛典的祭台。祭石东1米为蛇图腾的燎祭石,在朝向主祭石侧背上有浮雕样的蛇,长55cm,宽18cm,为一半身横向镌刻精美之蛇,线条简约,呈二段式,分头部、颈部和后身,大小圆眼及吻部形象逼真,质神若出。

在巴山地区,巴蛇的由来有丰富的传说和记载,这就是原始图腾禁忌留在人们心中的痕迹。巴人总是把蛇放在氏族保护神的位置上,视为祖先,他们自认是蛇的后代。有一种儿童游戏叫“蛇抱蛋”,在地上画一个三角形,每个角放一个鹅卵石,其他人就来抢“蛋”。有学者考证,这种游戏是巴人的一种祈孕仪式,其本质是让蛇祖宗赐予族人旺盛的生殖能力。巴人的蛇俗遗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巴人对夏文化中蛇崇拜的接纳和传承。孟涂司神于巴实际上是用夏人之神“蛇”统治巴人。

孟涂借用蛇图腾将原始巴人的多个分散而争斗的小氏族统一了起来,建立了大巴族或立国称侯,这就真正肇始了巴人和巴国的概念。巴就是蛇,蛇即是巴,巴蛇难分也许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史实。巴人的蛇正是孟涂司蛇神于巴的遗存。孟涂可能是在巴人地域传播夏文化蛇图腾的第一人,也是夏文化的第一播种人,也可以称为第一位“巴王”。

秦汉賨赋賨人

“賨”是秦末汉初才有的一个名称。据《康熙字典》引《后汉书》说:“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谓之‘賨布’……”史料记载的賨人,秦末汉初居宕渠即今之达州、巴中、广安等地。这些地方的地方志上,均有对賨人活动的记载。民国《大竹县志》载:“大竹县北有古賨城,此当秦汉间旧城”,古有賨城碑,“古碑文字磨灭今无考”。《巴州志》《达州志》《广安志》《南充志》等都有关于賨人的记述。汉代杨雄《蜀都赋》云:“东有巴賨,绵亘百襥”,也说明賨在川东巴地。但賨人之名是多少年来没有弄清的问题,有说賨即是巴,有曰賨为赋,有言賨是“板楯蛮”。賨人在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地写下了两笔:一是汉高祖刘邦为汉中王时动员賨人七姓去攻打三秦,刘邦以此为根基而建立汉王朝;二是西晋时賨人李特、李雄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之首的成汉国。

賨人之所以被称为“賨”,是因为他们向汉朝统治者上交的赋税称为“賨”,以布代赋称为“賨布”,以钱交税称为“賨钱”。

汉谯周《巴记》也谓:“夷人岁出賨钱,口四十,谓之賨民”。历代文献资料基本上都沿此说:“賨人”是因为所交赋税为“賨”而得名。所谓賨赋,是汉朝初年对归附汉王朝的西南少数民族“诸蛮”“夷”的税收优待政策。这个政策来自秦国灭巴国后对巴属各部族中愿意归顺的优待。汉初的赋税是以口计,朝廷对汉族地区的汉人每口每年征收一百二十钱之多。汉王刘邦念那些为他们打天下的賨人的功劳,每口只课税四十,称为“賨赋”,以示和一般赋税的区别。

为什么称“賨”赋而不是称“巴”赋,“濮”赋或其他蛮夷名之赋?

从夏商时代有活动在巴山渠水的崇人可以看出,是先有一个名“崇”的族群存在,因他们上交的赋税才称为“賨钱”“賨赋”。因此这个“賨”的名称来自于古代夏崇人。

秦、汉的这些政策相当于现在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汉至魏晋的记载中,賨是巴的属族或巴的代称,如汉杨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风俗通》云:“巴有賨人剽勇”。

巴人强盛立国,崇人成为巴国的属族。巴国灭亡后,崇人成为秦国统治者的优待对象,所交纳的赋税要比汉人少三分之二,于是,为逃避重赋的其他巴人部族纷纷向崇人靠拢。因此,在秦末汉初,崇已是巴地很多大姓(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在汉代,因在少数民族中比照推行对崇人征税的税率,被汉朝人称为“賨赋”,“崇人”也就被称为“賨人”了。

古崇人聚居地古賨城

崇人的主要聚居地称为古賨城或古賨国。《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宕渠郡,延熙中置,以广汉王士为太守。郡建九年省。永兴元年,李雄复置,令遂为郡。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水经注》:“县以延熙中分巴立宕渠郡,盖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太平寰宇记》:“故賨国城在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渠县城坝遗址应该就是古賨城。从该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其等级较高,应属于巴王侯一级的墓葬。遗址位于四川渠县土溪镇渠江东岸的城坝村、天府村,占地约600万平方米,北、西、南三面环渠江,东接佛尔岩,呈依山傍水之势。公元前314年,秦国在此设立宕渠县城。东汉时,车骑将军冯绲增修,俗称车骑城。该遗址兴盛延续达1000余年,其间屡为州、郡、县治所在地,为川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目前川东北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池遗址。经对城坝遗址郭家台城墙的解剖发现,其最早的筑城年代可能在战国晚期至西汉,证明这里是古崇人的聚居区。城坝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崇”人统治方式的反映。

史料显示,战国秦汉赋役种类繁多。赋税是财政的主要来源,徭役则为官府提供力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两大经济支柱,与中央政权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地区采取的民族政策相适应。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赋役制度大多有所变通,《蛮夷律》就是关于这些变通措施的法律规定。賨赋实施的范围虽较广,但主要是古巴国之地。战国秦汉时期,散居于今长江流域川东、重庆等地区的蛮夷(即賨人),或为华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功勋,或基于统治者对边境少数民族采取的笼络羁縻政策,都享有减免赋税徭役的优待。

虎钮錞于

賨城车骑碑

秦汉竹简

□刘艺茵 特约记者 王兴寨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达州组团参加上海农博会

本报讯5月5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2017上海优质农产品博览会”在上海经贸商城隆重开幕。副市长王全兴率团参加农博会并出席开幕式剪彩活动。市级相关部门、各县(市、区)积极参团布展,部...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