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群众脱贫奔康“内驱力”
(紧接第一版)也由农民“点将”。为此,渠县采取个人自荐与单位推荐相结合、资格审查与能力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从全县硕博人才、第一书记、农技人员、教师医生、致富能人等人群中精选理论水平高、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组建夜校师资库。同时,创新推行教师备选授课制度,贫困群众可以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变“安排谁讲”为“选择谁讲”,推动教师资源在县域内科学有效使用。
“感谢夜校的周延勇老师,他不仅在课堂上为我们讲授浇水、施肥、除虫等方面的农技知识,还好几次到我的蔬菜大棚现场指导。”渠县李渡乡坪水村1组居民尹仕文家境困难,虽多年种植蔬菜却因缺乏技术指导而收效甚微。村里开办夜校后,尹仕文和村中其他种植户“点”了驻村农技员周延勇的课,学习种植知识。几堂课下来,尹仕文受益匪浅,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现在他搭建起600平方米的塑料薄膜大棚,种植空心菜、青椒和茄子等时令蔬菜,预计全年家庭增收可达3万元以上。
新模式——“寓教于乐”接地气
“在去夜校听课前,我有点担心,觉得自己大字不识几个,会像听‘天书\’一样,不晓得人家在讲什么。”坪水村1组居民吴昌华当初所担心的问题也是当时全村农民群众心中的顾虑:夜校老师都是各行各业的知识人,读的书多,他们讲的东西我们这些文盲、半文盲能听得懂吗?
几堂课下来,大家的顾虑烟消云散了。“夜校的老师没有照着本本念,说的都是我们能听懂的大白话,举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例子。不知不觉2个小时就过去了,我都没听够。”吴昌华告诉记者,听课过程中,夜校老师所提的“脱贫关键要靠自己争气”的观点让他感触颇深。“我以后就要努力争气,靠自己,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的生活。”现在,除种植时令蔬菜外,老吴还饲养了70多只家禽,致富的劲头比任何时候都足。
“给农民群众上课,必须注意与他们的接受能力、审美口味相契合,要在夜校运行模式上追求创新。”据该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张渠伟介绍,为保证“农民夜校”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有持久的吸引力,在运行过程中,除注重授课语言的“接地气”外,该县还依据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原则,把教育培训与文体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凝聚人气。新市乡五通村在夜校开班仪式上,设置了“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趣味活动,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原本仅容纳50来人的教室一下子涌进100多人,现场气氛火爆异常。
“为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今后我们会让村里评选出的‘最美儿媳\’‘最美留守儿童\’等先进模范上台讲课,通过他们现身说法,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渠县李渡乡坪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聪表示,今后会借助插播电影,“坝坝舞”、快板、评书表演,“知识问答”、“有奖竞猜”等趣味活动,不断丰富手段,使“农民夜校”保持永久的活力和吸引力。
此外,在授课地点的选择上,该县创新推行“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典型案例、实地操作、互动教学等方式“送教进组入户”,把夜校培训办到农户院坝和田间地头,有效避免了单纯课堂讲解的乏味和枯燥。
“‘农民夜校\’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更激活了大家脱贫奔康的‘内驱力\’,为脱贫奔康树立了信心、点亮了希望。它的出现,有效弥补了思想文化扶贫的‘短板\’,必将在***攻坚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渠县县委书记苟小莉感触颇深地说道。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130个贫困村均已开办了“农民夜校”,累计开课400余节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好评。 □本报记者 徐冬 特约记者 吴涛
新闻推荐
兢兢业业 护水尽责 ——记达州市党代表、市水政监察支队办公室主任雷晴
——记达州市党代表、市水政监察支队办公室主任雷晴